中医适宜技术是针灸、推拿、刮痧、熏蒸、健康食品等安全有效、简便易学的中医技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助力中医适宜技术“出海”?记者从21日在沪举行的202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国际推广合作研讨会上(以下简称“研讨会”)获悉,专家强调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实现跨界融合,与此同时,形成系统的国别研究成果,实现知己知彼。
主办方供图(下同)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夯实基础、跨界融合、出海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国际推广合作共同体年会同期举行,2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各地相关协会、地方政府服务机构、海外驻沪商务代表、投资、媒体、大健康产业的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跨界融合发展之道。
据悉,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接受过包括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技术治疗的人数众多。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世芸表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这项工作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意义重大。他特别指出,跨界融合发展是未来学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表示,中医适宜技术是代表中医特色的诊疗手段,是让世界民众体验、认识中医的窗口。严世芸强调,对中医发展目标,在技术上,要做好传承,挖掘传统技法的特色、做好标准、规范操作以及培训推广;在夯实工作基础同时,做好技术创新;学术上要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技术阐释上达到现代水平;技术产品要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工程等前沿科技结合,这样才能使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产品适应当代健康生活需要。
在发展形态上,中医适宜技术不仅是诊疗技术,其养生保健领域应用的特色也要被充分利用,与多业态融合,比如:健康食品产业、旅游、保健、文创等等。这样才能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严世芸认为,在发展机制上,各方应探索按市场机制整合资源的模式,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分享,形成合力,实现中医“出海”发展。
对于“夯实基础、跨界融合、出海发展”的主题,中华中医药学会监事长曹正逵指出,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科技结合、与市场机制结合、与大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结合才能开创出一番新天地。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尚力表示,将中医药传统文化、技术转化为便于现代人使用的产品、进入现代的医疗服务体系、与市场逻辑相融,有大量工作需要推进。
研讨会上,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原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王文健作了题为“中医流派传承要弘扬批判精神”的报告,外交部南南合作促进会上海办事处主任、原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洪涌清作了主题为“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推广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报告,上海市银保监局原副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张光平作了“数字化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圆桌论坛围绕“跨界融合促进国际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转化与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主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会议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项目介绍,四川的张虹教授、广东的李俊雄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分别介绍适宜技术推广成果与经验,参会代表介绍了在数字化中医检测设备、光灸、非遗项目扶养罐、风湿病治疗等方面的项目成果。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胡鸿毅教授,在考察中医技术转化成果展示时表示,在中医药产业化的过程中,中医、中药不仅是医疗手段,还应是科技、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需要转变思维,跨界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合作共同体”要依托“上海市中医药成果转化与国际推广基地”等专业服务机构,发挥机制优势,聚合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中医药海外推广。
会上,中医药国际传播合作、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合作、中医适宜技术教育合作签约仪式同期举行。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与各方将致力推动知识普及与中医药国际传播;依托海外医疗合作资源和科研资源,开展中医医疗健康服务国际推广,助力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中医适宜技术教育合作。
“合作共同体”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尚力表示,此次与多家单位、机构签约,希望聚力赋能中医药“出海”,形成并完善创新的海外推广体系、机制,把中医药知识、转化成果等推广到更广阔的世界。他表示,中外民众存在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中医文化、哲学思想等存在理解困难,加强传统文化等的海外传播意义重大。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