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个月,福建省泉州市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9.1%。其中,得益于近年来泉州市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盘活低效用地,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
12月中旬,位于晋江的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一家专门生产3D打印鞋模的企业入驻投产,首批30台设备同步启动,填补了晋江市规模化生产3D打印鞋模的空白。得益于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租用标准化厂房、办公和住宿配套,这家企业从入驻到投产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
企业负责人 黄伟群:如果是在其他基础厂房,我们可能要两个多月才能完成,这边基础设施基本上做到拎包入住,或者拎设备就能开始正常运作的状态。整个(产业园)智能制造的氛围很强,像我们周边都是智能制造设备的厂家,我们的客户其实很多资源都可以相互共同推进。
此前,永佳智能装备产业园一期56亩的土地上仅有1栋厂房,通过盘活低效用地,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之后,容积率由原来的0.63提升到现在的2.97,除了标准化厂房,住宿、共享会议室、路演厅、金融服务等配套也一应俱全。
晋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许国鑫:目前产业园已经入驻31家企业,园区从原来零产出就是零税收,到现在年底一期亩均税收可以接近100万元。通过园区标准化,也招引了原来在智能装备行业里面,原来想引却没办法或者一直没有引进来的企业,也把制鞋和智能装备的产业链丰富起来了,起到很好的产业链延长和补强作用。
泉州的工业起步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长期存在工业用地碎片化现象,存量用地效益不高、碎片化问题突出,企业增资扩产空间少、优质项目落地难,一度制约着泉州产业的发展。为了破解难题,2021年开始,泉州市盘活低效用地,着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以生产要素的高质量配置,促进制造业的空间聚集、结构升级和动力转换。
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苏凯乐:在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聚焦一个产业培育,聚焦一个产业来建园区。除了工业厂房以外,还要生产生活配套,企业和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元素,生产性服务业等等落地到园区里面,来赋能产业链和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泉州市已经推进100个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其中有62个园区已经投用,入驻企业超过1000家,预计今年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4个百分点。
位于泉州石狮的服装智能制造园里,生产成衣的鲍清凯正在和楼下的供应商谈服装辅料开发供应。鲍清凯说,在这里可以不出楼,就能找到生产环节的上下游,完成部分制衣环节的产品开发、生产和供应。
企业负责人 鲍清凯:两家公司在楼上楼下,我们的开发部和他们的开发部更好沟通。这个园区最大的好处就是协同工作,就是协同共享,人才共享、技术共享、机台共享包括生产车间共享。因为相对来说突破了以往各自为战,所以在园区里小单快反可以做到大单快反。
在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石狮服装智能制造园对旧园区进行改造提升,清退一批与主导产业不符、低效益低产出企业,根据产业定位进行精准招商。同时,新建了标准厂房、仓储研发销售中心、物流、电商、人才社区等配套园区项目,园区总面积超800亩,规模扩大7倍以上。“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效果已初步显现。
石狮市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副局长 吕晓琳:我们围绕成衣生产这一核心环节,引入了一大批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包括从设计、研发、生产、后端的销售、检验检测,包括配套的物流等各个生产环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智改数转和数字化转型。目前园区里面入驻的90%以上的企业都已经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园区的亩均税收由原来的6万元提升到了30万元。
目前,泉州市推进的100个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总投资2156亿元,建成203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5万亩,容积率由0.8提高到2.5,已经有62个园区项目投用。
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苏凯乐:目前建成的产业园区,已经吸引了1029家企业入驻园区并投产。今年1至11月份入驻企业新增工业产值700多亿,亩均税收由原来的5.5万提升到20万。同时,通过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壮大了新兴产业。下一步,将通过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打出组合拳,加快推动泉州的新型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