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表现出具有同情心的行为时,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或安慰朋友,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父母如果做了助人为乐的事情要及时的和孩子分享,让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同情心的培养方式应有所不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孩子的爱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不仅父母爱孩子,还要培养孩子从小爱父母、爱别人,使孩子心地善良,从心灵深处去关心别人。
家长怎么做,孩子就可能怎么做。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冷漠或歧视的行为,要多像孩子展示如何以善良和同情的方式对待他人。
当孩子尝试帮助他人时,即使可能超出了他们的年龄范围,家长也应鼓励而非阻止。同时,教育孩子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不是滥用同情心。
通过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如照顾宠物、打理花园或参与家务,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之心。这种责任感会逐渐扩展到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上,形成更加广泛的同情心。
分享是我们的社会美德,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将自己的东西拱手让人,孩子是学不会分享的,甚至容易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别人。学会适当的付出和获取,是一种人生智慧。家长该如何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呢?
在孩子不愿分享心爱的物品情况下,要尊重孩子的态度,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否则会给孩子留下一定的阴影。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多为孩子讲一些分享的故事或让孩子观察分享的情境,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喜悦。
“都是你的,好吃的都是你的,全都留给你一个人吃”,这些话,相信家长们都不陌生。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考虑自己,在家称王称霸,在外不懂与人分享。
邵老师说到,宠爱孩子但是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要尽量不赋予他“特权”。家长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独占。
参加义卖活动、生日会、组织孩子到养老院慰问老人等这些活动都是能让孩子体会到,帮助他人能带来成就感和喜悦感的活动。家长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起玩,让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培养合作意识,变得大方得体。
家长也要让孩子注意观察与小伙伴分享的结果,及时有效的给孩子正向反馈,让孩子从分享行为本身获得愉快的体验,进而强化分享的动机。当分享对于孩子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家长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乐于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