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学者共话红楼,北京曹雪芹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热议经典在数字时代新生

图片

冬至时节,北京曹雪芹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吸引百余位全国学者,大家前昨两日齐聚北京曹雪芹西山故里,探讨关于曹雪芹和《红楼梦》的诸多话题。无论是对《红楼梦》的深度挖掘,还是对曹雪芹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历程的考察,这次年会都呈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图景,将古老的经典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

这场年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的讨论平台,更像是一座连接学者与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年会的与会者中,不仅有年逾八十的资深专家,还有年轻的学者和在读的博士生,三代学者共聚一堂,彼此交流,碰撞出火花。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启明就《曹寅全集》对于曹学发展的重要性展开思考与阐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熙中从《红楼梦》中“冬寒十月”说到“黄天暑热”,以小见大,展现出文本细读与版本考察的深厚功力。北京市海淀区文物管理所退休干部闫宽围绕清代清漪园耕织图与水村居与《红楼梦》大观园意象展开文史考察。北京曹雪芹学会创会会长胡德平从清人徐继畬父子关于夫妇伦理的观点出发,并与《红楼梦》中情节及曹雪芹婚姻相关联,指出那个时代人们呼吁人性、个性觉醒和主张男女续弦、再嫁平权的婚姻观。

一些来自中小学的教师、文化机构的工作者,甚至是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参会,证明《红楼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它的文化魅力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大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小到一堂《红楼梦》的课程如何设置、课后作业如何布置,都是参会的教育界专家重点探讨研究的议题。

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的魅力,在于它不仅关乎文学,更与人性、社会、历史息息相关。年会的讨论中,学者们不仅重新解读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还将《红楼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曹学与红学的辩证关系也在这次讨论中得到进一步阐释:曹学通过对曹雪芹的家世、时代背景等外部因素的考察,揭示出《红楼梦》深刻的历史厚度;而红学则从《红楼梦》这一文学文本出发,探索其中隐匿的人性哲学与社会象征。

在这场学术盛会上,与会者不仅看到了对《红楼梦》传统解读的传承,更感受到新技术、新思潮带来的深刻变革。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冯庆华通过人工智能的视角,探讨了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辅助《红楼梦》的教学与研究。这不仅让学术界看到了技术对经典文化传播的巨大潜力,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接触经典的新窗口。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开始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红楼梦》与现代生活的关联。例如,关于《红楼梦》中的物质文化,学者们研究了书中的美食、服饰、建筑等元素,发现这些在今天依然能引发人们的浓厚兴趣。其实,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者,很多普通读者对《红楼梦》中的美食、服饰、宫廷生活充满好奇。这些看似细微的细节,正是这部经典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数字化时代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红楼梦》在全球的传播,如何将这部经典传承下去,成了学者讨论的重要话题。此次年会特别探讨了《红楼梦》如何在数字时代迎接新机遇,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影视剧、同人文化等形式,扩大其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和观众。

从手机屏幕上的红楼影视剧到街头巷尾的红楼主题活动,经典作品的数字化呈现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与它的联系。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红迷们或许还能通过虚拟现实等方式,更加沉浸式地走进大观园。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