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粮仓”满满 “肉库”盈盈

内蒙古通辽市地处北纬42°至北纬45°之间,是公认的世界玉米黄金种植带、肉牛黄金养殖带,这里不仅被誉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内蒙古粮仓”,还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近年来,通辽市持续推进玉米精深加工、肉牛全产业链体系及奶业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延伸补齐农牧业产业链,让“粮仓”更实 “肉库”更足。

“都是咱们本地的农产品,品质好、包装也精美,像蒙优玉米油、牛肉干等一应俱全,是咱们家的味道。”走进通辽大润发超市,货架上摆满了米面粮油、牛羊肉干等各类本地农副产品。市民赵建平说,“我在外地也会经常看到家乡的产品,大家都说好,品牌是打出去了。”

培育壮大玉米“黄金产业链”,让“粮仓”名副其实。玉米是通辽市第一大种植作物。今年,通辽市落实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面积达到602万亩,占全市三分之一的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364万亩。经专家对玉米单产提升百万亩核心区进行复测验收,万亩片平均产量为1247.22kg/亩,十万亩吨粮田产量为1042.1kg/亩,百万亩核心区测产结果为945.29kg/亩,产量分别创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单产纪录。

图片

玉米入仓存储前的晾晒工作。陶欢摄

依托玉米资源的优势,通辽市集聚了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这让玉米加工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利用我们当地的原材料玉米,经过发酵、提取、精制等生产工艺,制作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土霉素、强力霉素、甘露糖等原料药以及生物发酵类产品。”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光说。

“目前我们企业生产的这个强力霉素、聚赖氨酸等原料药产品与初级产品相比,附加值提升到100倍以上,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级攀升。”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部长王秀菊说:“实现了环环相扣、层层升级、闭环循环的模式。”

从玉米到淀粉再到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原料药,经过高新科技的赋能与推动,玉米的身价翻了250多倍。打造玉米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先后引进梅花生物、圣雪大成等规上企业22家,现已形成糖、酸、药、醇等四大方向,13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产业集群。推动玉米生物产业向绿色、高端延伸,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牛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丰富“肉库”。通辽具有悠久的肉牛养殖历史,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就了通辽“全国肉牛产业的天选之地”。从种植到养殖、从屠宰生产加工到包装运输、从终端销售到餐桌美食,在这条产业链条上,全程可追溯的理念,也是对每一块高品质牛肉从牧场直达餐桌的坚持。

图片

在舍饲养殖技术管理下牛正在吃饲料。纪伟佳摄

“我们每一块牛肉上面都有二维码,用手机微信一扫二维码,就知道这块牛肉出自哪个牛,是公牛还是母牛,官方兽医检测结果怎样,进一步保证了牛肉的安全。”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左后旗分公司行政主管刘禹介绍。

牛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近年来,通辽市始终坚持世界眼光、通辽优势,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2024年,通辽市牛存栏达到395.5万头,同比增长2.5%;牛肉产量19.9万吨,同比增长10%。

“肉库”建设不拘于数量,更追求技术发展,繁育能力的不断提升让“肉库”功能更加完善。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辽市便开始进行肉牛品种改良,通过品种品系杂交、横交固定、选育提高等措施,培育出了数百万头适应性强、肉用性能优良的通辽肉牛,成为全国改良程度最高、整齐度最好、群体规模最大的优质种群。

今年以来,通辽市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印发《关于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品牌建设、良种扩繁、数字赋能、市场拓展等20条支持措施,整合“粮改饲”、疫病防控、良补冻精推广等项目资金5.35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产业主体进行补贴,全力稳定肉牛产业发展。目前,通辽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优质种公牛存栏180头,年产冻精300万支以上、优质牛胚胎5000枚以上。

好产品源于好生态,好产品成就好品牌。从玉米产业到通辽牛肉,再到整个牛产业,通辽市聚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肉牛全产业链条,立足构建“通辽肉牛”迈向“通辽牛肉”新业态,让牛产业真正牛起来,加快向现代农牧业强市迈进。(陶欢)

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