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融媒体中心:以评价体系改革驱动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

作者:黄亚平  陈锐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

图片

推进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构建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2022年4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来,各地市级媒体加速转型。

在深度融合过程中,考核评价对资源调动、人员激励、新闻主业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数智技术快速迭代带来全媒体产品、业态等日新月异的当下,如何建立一套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加速媒体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是媒体融合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内江市融媒体中心作为四川省市级媒体深度融合重点推进单位和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中西部地区市级融媒体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决策部署,主动谋划、提早布局,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为契机,坚持移动优先发展战略,以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为驱动,成功实现采编人员向移动新闻客户端整体转移,提升全媒体生产传播质效,探索出具有内江特色的融合实践路径。其“创新采编运行考核机制   推进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创新实践案例入选2023年“中国报业协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主旨报告优秀案例”。

以评价体系改革驱动媒体深度融合

地市级融媒体中心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是推动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其创新实践是顶层设计、数智技术驱动的行业新趋向。

国家政策指向。当前,媒体融合经过十余年发展,逐渐由形式融合、内容融合升级至体制机制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评价体系改革是推进主流媒体产生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着力点,《决定》将“评价体系”摆在突出位置,并指明改革要以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评价体系为重点,这为地市级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

技术发展趋向。技术是推动传媒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深刻影响着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如何使用媒体。数智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新应用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对主流媒体形成巨大冲击。通过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评价体系,将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发展态势,推动主力军深入挺进互联网主战场。

媒体行业走向。对主流媒体而言,在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着内容、技术、人力、资金、数据以及用户等难题。以新成立的市级融媒体中心为例,大多由报台合并而来,存在报台机构不对等、业务归口管理交叉,以及职工待遇不同、采编内容同质、技术力量分散等棘手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直接影响着新闻舆论主责主业的效能。因此,亟须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策、采、编、审、发”全流程重塑,激发新闻从业者干事活力、全媒生产能力,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地市级媒体评价体系改革的创新路径

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最大效能,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赋能空间和着力点。

内江市融媒体中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跟全媒体生产传播新形势,创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类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实现才智动态平衡和有效驱动,助力深度相融。

(一)构建“1+5+N”矩阵,搭建人才发展新舞台

新成立的市级融媒体中心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构建一个高效的人才发展平台至关重要。内江市融媒体中心按照“有序推进关停并转”“强化先进技术支撑”要求,整合报台媒体资源,构建“1+5+N”全媒体传播矩阵,即集中力量做强“i内江”1个平台型新闻客户端,深度融合内江日报、内江广播电视台(频率、频道)、内江新闻网、户外阅报屏等5种载体,以及N个第三方社交平台账号。其余平台或关停、或差异化转型、或数据迁移并入同类平台,构建全天候、多层次、多形态、多声部的主流舆论传播矩阵。同时,紧跟传播新技术,制定《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项目建设方案》,加强与技术平台(公司)合作,全面赋能内容生产、传播和产业拓展,为人才搭建发展舞台。

(二)岗位双向选择,构建人才发展新生态

多数地市级融媒体中心的前身,即市级报刊、广播电视台,其员工既有事业编制的,也有企业聘用的,人员构成复杂。一些干部职工不想融、不敢融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融合进度。

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认真分析人员结构,统筹设置融媒体中心内设机构26个,以及融媒体中心和内江传媒集团425个岗位,及时公布双选方案,透明公开地组织了三轮岗位双选。针对报台体制内人员老化等情况,妥善解决中层干部“双肩挑”等历史遗留问题。融媒体中心岗位按采编、综合板块分设“竞争型”“非竞争型”“基本任务型”类别,明确不同工作量、工作要求、薪酬待遇(岗位价值)等,让不同能力的职工均有岗位可选,最终实现中心及下属企业425名干部职工“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此外,中心还配套制定全新考勤、请休假等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管人管事管责“硬杠杠”。

(三)创新“以岗定薪”分配办法,激发人才新活力

深度融合中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创新绩效薪资分配办法,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让“人”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最大变量。

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坚持“创造价值、分配价值”的理念,制定《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试运行期间薪酬考核分配办法》等制度,积极探索项目制、领办制等,适度拉开差距,体现“效率优先”,激发员工主动性。在总体考核机制统揽下、绩效工资总额控制内,实行二次考核分配,进一步打破原本编内人员和非编人员的身份壁垒,激发各岗位人员干事创业热情。新闻业务板块实行“稿分+流量+优稿”的复合型多维度考核办法,倒逼前端采集记者全能化改造、视听化生产,真正实现向全媒新质生产力人才的转变。

融合改革后,内容生产能力提升25%,其中短视频生产能力提升60%。23件作品获省级新闻奖项,其中四川新闻奖一等奖2件。2024年1—8月营收实现较大增长。

评价体系改革的现实启示

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于薪酬分配制度革新。内江市融媒体中心的改革探索为同类融媒体中心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带来了富有意义的现实启示。

一是精准定岗定员,确保人人有事做地市级媒体融合主要是人的融合。融合推进过程中要打消人的顾虑,及时确定工作岗位,对人员结构进行精准分析;及时公布双选方案,完成双选,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是打破“大锅饭”,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媒体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模式,敢于创新。在绩效分配上,精准判定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不同岗位特点和工作难度、强度等,确定岗位绩效指数,结合实际向一线倾斜,让多干者多得。

三是健全专项激励机制,让“干好干坏不一样”。实行“一把尺子”标准化考核,探索试行项目制、领办制,通过先进评选等方式,增加创优绩效,激励争先进位,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加强人才引育,推动队伍向“一专多能”发展。过公开选聘等引进一批技术研发、数据分析、传播设计等紧缺人才;通过短视频大赛、现场练兵等方式,创新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一支全能型新闻战队。

(黄亚平: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锐: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讲师)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原标题为《以评价体系改革驱动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以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创新实践为例》,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