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水”变经济“活水”,广州大力培育绿色水经济新业态

羊城暖阳,水净鹭飞。沿着海珠区黄埔涌沿岸,这样的冬日温馨时刻已成日常。

地处南方丰水区的广州,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丰富生态“绿水”如何变身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活水”?今年年初,广州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在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广州大力培育绿色水经济新业态的提案》。

对此提案,广州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室)、市水务局认真推进办理,并在日前予以正式答复。答复表示,近年来,广州积极谋划推进绿色水经济建设工作,已先行先试探索出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水经济发展“广州经验”,为持续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片

规划先行:

启动编制《广州市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

科学有序推动水经济建设,广州坚持规划引领,已启动编制《广州市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拟全面摸查现有产业和资源,对接市场及各区需求,依托河湖资源优势,谋划推动涉水三产产业链条延伸及绿色新业态培育,以系统空间规划作为引领产业发展及示范带建设的主要抓手,统筹谋划水经济建设工作。

在滨水产业方面,广州已完成《广州市珠江碧道水上运动产业带选址专项规划》(初稿)编制,拟明确一批适宜开展水上运动的水域选址意见,辅助产业设施有序建设。

在滨水空间方面,充分发挥河长领治、社会共治机制,积极探索“碧道+水经济”等实施路径,按照《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持续推进两岸贯通和生态绿廊建设,营建高品质开放空间,为释放滨水经济活力打下良好空间基础。截至2024年7月底,全市已建设碧道1328公里,建设了鸭洞河、阅江路、荔枝湾涌等一批亮点碧道,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

为绿色水经济发展留出空间,有序推进滨水经济带建设,广州已启动第一批14条绿美碧带建设,同步推动绿色水经济发展,并启动《广州市碧带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2023年6月,广东公布“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名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水经济试点工作。广州推进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水上运动类)、从化区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水利风景区+水文旅文创类)两个省级水经济试点建设。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累计收入约1.3亿元。

图片

令人期待的是,广州还聚焦珠江一江两岸,着力打造绿色滨水公共空间,科学有序推动水域开放。如,组织编制《后航道城市设计及重要节点控规单元概念规划》,提出优化提升水上休闲与客运,拓展珠江游航线至珠江后航道,构建“1+2+N”水上客运网络;采用建设步行桥、桥下空间微改造、收储更新、完善提升等方式,推动滨水公共空间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线贯通。

同时,广州还高标准谋划实施珠江沿线碧带建设,在前航道21.3公里的碧道基础上向两岸延伸升级打造前航道碧带。结合十五运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珠江两岸片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阅江路品质提升(增设黄埔涌跨涌步行桥)、滨江绿带绿化品质提升等一系列项目,提升水岸环境、贯通滨江慢行系统、建设滨水活力商圈,打造世界级“滨水中央公园”。其中,黄埔涌步行桥连通项目,贯通黄埔涌口断点,直接联系广州塔北广场至琶醍,打造广州中轴线极佳观景眺台与滨水阳台,成为广州中轴线上最美滨江带的重要一环。

此外,广州还建立健全制度化保障,实现高质量生态价值转化。在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如探索开展流溪河流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图片

多点发力:

探索“水经济+农旅文工体科融学”等新业态融合发展

根据广州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的提案建议,丰富的水资源有助于广州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稳定。近年来,随着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碧道建设等治水成果的全面显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有效提升,为广州发展水经济推动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广州还利用水环境治理成果推动水经济相关优势产业发展,因地制宜配套支持政策,结合广州市涉水产业现状特征,以流域水空间为主要平台,加快推进涉水三产产业链条延伸及绿色新业态培育,探索“水经济+农旅文工体科融学”等新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建设梯度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水经济产业体系。

以“水+文旅”为例,广州将天河路-珠江新城、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北京路-海珠广场等4个滨水商圈建设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的重点工作。同时,加快珠江日游与夜游联动发展,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珠江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水经济消费体验。

图片

在“水+体育”的水上运动产业发展方面,广州依托碧道、碧带建设,积极培育帆船、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运动,丰富水上赛事活动供给,并积极推动构建水上运动产业布局。目前已编制完成《广州市珠江碧道水上运动产业带选址专项规划》(初稿),力争构建“游-训-赛”一体的水上运动产业格局。其中,拟开展黄埔涌沿线水上运动基地规划建设,组织环琶洲“黄金水上赛道”策划水上运动赛事,形成滨水绿美新空间、经济业态新模式、城市文旅新名片,综合服务市民和周边商业商务片区消费群体,推动片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水务产业中净水、供水是水产业的两大“压舱石”。净水产业方面,2021至2023年,净水公司产值分别达到33.87亿、37.12亿、38.25亿。在拉动水务主业发展的同时,培育发展了污泥运输、设备维修、再生水回用等业务,逐步形成了水处理产业链。供水产业方面,全市共有自来水厂36座,供水能力达850万吨/日、居全国第三,累计完成超19万户老旧用户供水设施改造,广州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全部完成,黄埔区入选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优秀试点城市。

接下来,广州将继续积极探索推进水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水经济+农旅文工体科融学”等新兴特色水产业集群发展,抓紧推进《广州市水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同时,协调各部门在水经济政策制定和项目审批、监管、扶持等方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水经济发展行业政策体系,保障滨水公共空间有序开放管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高鹤涛、苏俊杰、吴子良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