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发布讣告
我国著名显微神经外科奠基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神经外科原主任朱贤立教授
于2024年12月22日凌晨
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享年91岁
朱贤立1956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自毕业后一直在母校附属协和医院外科工作。1960年起,朱教授兼任神经外科工作,成为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先锋。1979年,朱教授赴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带回先进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理念。
1981年回国后,朱教授全身心投入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中,领导科室率先在全国开展显微神经外科业务,尤其在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朱教授主持并完成了“颅咽管瘤全切除的显微外科技术”和“脑动脉瘤显微外科技术”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创中国显微神经外科
全国推广显微神外技术
1988年,朱贤立教授(右)与管汉屏教授合影。
回国后的头两年里,朱贤立全身心地投入创建显微神经外科科室的工作,领导科室率先在全国开展显微神经外科业务,形成了以显微外科为基础,鞍区病变显微手术治疗为特色的神经外科。
在他的带领下,协和神经外科最早在全国开展了“颅咽管瘤全切除的显微外科技术”,随后,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了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1985年开展的“脑动脉瘤显微外科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来相继有10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朱贤立带领年轻医生查房。
艰苦的训练,使全科医师的操作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手术难度越来越大,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脑动脉瘤夹闭术、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蝶骨嵴内1/3脑膜瘤全切术等疾患都一一被他们攻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始终孜孜不倦地向全国推广显微神外技术,在他的耐心帮助和努力周旋下,很多中青年医师从此走上显微手术的道路。
从1984年起,朱教授面向全国,举办了多次显微神经外科学习班。他系统地向学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并创造各种条件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练习和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多项成果分别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他曾飞越3200公里赴疆抢救病人
时隔24年收到感谢
据长江日报此前报道,2023年5月8日,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开拓者朱贤立教授家中,一场相隔24年、跨越3200公里的医患握手令人动容。来自新疆70岁的石奶奶飞赴武汉,为朱教授送上鲜花,感谢他24年前的无私救治。
石奶奶紧紧握住朱贤立教授(左)的手,向他表示感谢。
“您好,是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吗?我想打听一位医生……”2023年5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到一通特殊的电话。
时光回溯至1999年9月22日,当时年仅46岁的石奶奶正在乌鲁木齐的家中修剪花草,突然她感到天旋地转,口吐白沫,很快便昏迷不醒。当地医院在抢救中发现,石奶奶的脑袋里长了一颗矢状窦脑膜瘤,瘤体直径约5厘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手术“拆弹”风险极高,时间紧迫,而当时国内能开展该项手术的只有少数几位专家。
一通求助电话打到国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朱贤立教授处。“边疆的技术条件有限,我必须去。”他二话不说飞赴新疆。带领新疆团队同台手术,手术很成功。术后几天,朱贤立教授每天都去探望石奶奶,看着她一天天好转,直到脱离危险。
如今,石奶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行动敏捷、谈笑自如,儿孙满堂。她更加时时牵挂当年救治自己的朱贤立教授,于是有了这次跨越24年的第二次握手。当天,石奶奶眼里噙着泪水,看着眼前这位已经站立困难的慈祥老人,忍不住送上拥抱,轻轻贴了贴他慈祥的面庞,千言万语凝成一句感谢和祝福。(点击此处查看更多朱贤立教授救人故事>>>)
朱贤立教授
一路走好!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长江日报、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 朱晨颖
校对| 胡蝶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