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向北,人文荟萃

图片

《先生向北》鲍盛华 著 长春出版社

我的家乡吉林省既在北,也在东,在北偏东,在东偏北,人曰东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方属水,色黑,方位神为玄武,即一对扭在一起的龟蛇。北方的主神一说为共工,炎帝后裔。共工与黄帝后裔、南方主神颛顼争天下,不胜发怒,头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缺,引出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北人尚武,多共工式的英雄。古人云金戈铁马塞北,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兼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方长于游牧渔猎,快马长弓,纵横驰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东方属木,色青,方位神为青龙。东方的主神为太昊,即传说中的伏羲。伏羲演八卦,创历法和天干地支,对中华文明贡献很大,被誉为“人文初祖”。东人崇文,多博学之士,老子讲道法自然,孔子论仁义礼智,墨子求兼爱天下,孙子说不战而胜。东方长于精耕细作,诗书传家;有渔盐之利,善于商贾。

北色尚黑,吉林有松花江畔广袤的黑土地。东色尚青,吉林有长白山脉连绵的青山翠谷。北人尚武,吉林古有肃慎、扶余、靺鞨,曾建立海东盛国渤海、铁血女真金国,建州女真更是把长白山视为祖先诞生之地。近现代以降,东北义勇军冯占海、王德林、王凤阁,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保家卫国,抵御外寇,爬冰卧雪,捐躯疆场!东人崇文,吉林的文人在何处?

《山海经》有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在中原人士眼里,东北自古是大荒之地、蛮荒之地,是“塞外苦寒之地”,哪里会有许多文人墨客?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视察东北,提到“东北文化落后,文风不盛,人才甚少”。他谆谆告诫东北的领导干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于是,就发生了请我作序的《先生向北》一书中记叙的故事。《先生向北》记叙了20世纪50年代初余瑞璜、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蔚荪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吕振羽、于省吾、张松如(公木)、张伯驹、潘素、史怡公、孙天牧、钟泰、罗继祖、高清海等一批文化名人,聚拢东北,一改吉林风貌,为黑土地增添了浓烈厚重的文化气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的故事。而促成这一文化奇观的,则是懂文化、敬文化、爱文化的匡亚明、宋振庭、佟冬等优秀的领导干部。正是他们慧眼识珠,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不畏浮云,敢于担当,从各地招贤纳士,网罗人才,像移植嫁接一样,在吉林大地上广栽苗种。左宗棠的部下杨昌浚写有《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其诗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如今,在吉林大地上,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的化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史学等学科,图书馆、博物馆等馆藏珍贵图书文物,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歌舞团等文学艺术团体中,都可以感受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浓浓文脉。

古往今来,人才问题从来都是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领导和人才的关系,从来都是曲折复杂而又多有悲剧。祢衡恃才傲物,杨修炫弄聪明,解缙好上谏言,结局都很悲惨。古代才子们的命运似乎大多坎坷。太史公因此感叹,“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比之下,我们愈发感到匡亚明、宋振庭、佟冬等领导同志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精神的可贵。他们不仅为吉林引入文脉,而且留下了良好的官风。这种尊重知识、精通文化、礼贤下士、广招人才的优良传统,被后来的吉林省宣传文化系统的许多领导干部所继承发扬。曾担任省委副书记的谷长春同志,主管意识形态工作,非常重视与学者的交往。他常说,自己是朋友领导,领导朋友。担任过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许中田同志有空就找青年学者交流,积极为专家学者和文学艺术工作者排忧解难。他病故后,我曾吟诗纪念:“常恨人生太匆匆,仰天又识几流星。茅庐问计犹在耳,走马荐贤已随风。”

书中提到的高清海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从1978年开始至先生去世,凡26年,我一直追随他从本科、硕士、博士,到讲师、副教授、教授。听过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亲历过许多他的重要时刻。耳提面命,讨论争辩,登山跨海,南行北归,常伴随在他身边。今读此书,先生音容笑貌,恍如昨日;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书中提到的孙正聿、孟宪忠、孙利天诸弟子,均为我的大学同窗。我们一同追随恩师,共同走过了同样漫长的岁月。昔日的翩翩少年,今日都两鬓如霜了。岁月尚不能久,况人乎!而作者又是我的学生,薪火相传,文脉相继,从我等师生身上可见一斑。

我们师生27年,两个人都没变,爱文化,爱东北,爱吉林。北偏东,东偏北,愿东北越来越有文化!

(作者为吉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