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个月,厦门港引航站40位一线引航员实现11180艘次的安全引领。图为引航员登轮。
当前,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七年超千万标箱,排名位居全国第七、世界第十三。标箱流转,巨轮日夜进出,驾驶台上,始终有“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的引航员身影。
“在全球贸易中,每分每秒都是成本。引航作为港口服务的关键一环,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港口的整体运营水平。”厦门港引航站负责人黄炜表示,优质高效的引航服务能够为船舶争取更多的作业窗口,减少非作业待时,大大提高码头周转效率,使整条物流链、供应链更加顺畅,确保经济社会所需的生活和生产物资高效流转。
工作日上班时间及时响应,可能不是难事,但引航员这份工作,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待机”。他们争的是船舶进出港的“最后一海里”“第一海里”的“引航零待时”。
今年前11个月,厦门港引航站40位一线引航员,以11180艘次的安全引领,为我市贸易进出口发展、厦门港打造一流港口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厦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贡献了引航力量。
7月5日,厦门港引航站完成厦金大桥首个大型钢沉井拖带进港任务。图为引航员在船上精心引领。
和潮水雨雾“抢时间”
上演海中“速度与激情”
11月12日上午9时,一艘巴拿马籍散货船进港靠泊现代码头航经海沧大桥南侧水域,突发主机故障,船舶失控。
面对突发险情,引航员沉着应对,指挥两艘拖轮协助,抑制船体左转趋势,将船位牢牢控制在航道上。引航站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派高级引航员紧急赶赴现场支援。
控制险情只是第一步,还要想办法让船舶尽快靠泊,减少船东货主因延误带来的经济损失。该轮长199.98米,最大吃水达13.6米,需要趁最高潮时进港。当时已经开始转流,退潮流速越来越大,如果错过这次潮水,就要再等12个小时。
抢险,重要的就是抢时间。面临码头回旋水域水深已经不足的紧迫局面,安全技术小组当机立断,决定改靠附近的国贸码头。敲定方案后,引航员精心指挥拖轮顶推,控制船舶在航道中缓缓前行。上午11时10分,船舶就近靠泊国贸码头。
引航员每一次出任务,都力求做到“眼睛亮,判断早,行动快,措施准”,以高标准的引航服务为港航企业降本增效。长期以来,厦门港引航站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与潮水、浓雾、暴雨、台风抢时间、拼速度,为企业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
不论刮再大的风、下再大的雨、能见度再差,只要海事部门没有发布交通管制,引航员就必须登轮执行任务。与“急难险重”相伴的是,引航员的登轮风险增高,指挥船舶停靠的难度也大为增加。
据了解,当浓雾、台风和暴雨达到一定级别,厦门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将对厦门湾区实行交通管制,解封后,往往面临大量船舶在港内外积压的情况。“大雾消散后,在港船舶大都已完成装卸货作业,都想第一时间离港。台风天后,大量因避风在港外排队候泊的船舶都着急第一时间进港。”黄炜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引航员需要全员出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时间引领船舶有条不紊地进出港,为船东、码头最大程度消减浓雾、台风带来的影响。
2月21日晚上,外籍杂货船“太平洋波浪”驶进刘五店航道引航登离点。晚上9时30分,大雾渐起,厦门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宣布所有船舶暂停进出港。
“太平洋波浪”轮船长180米,刘五店航道宽度仅220米,此时箭已离弦,该轮无法掉头出港。引航员毅然登轮,凭借精湛的操纵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极端情况下,引领该轮缓速进港。当晚11时30分,“太平洋波浪”轮到达海翔码头对面水域抛锚,引航员主动留船值守,待到次日上午9时能见度逐渐恢复,立即指挥起锚,将该轮安全靠妥海翔码头。
对引航员而言,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已是工作常态。据统计,在厦门港,夜间引航的船舶几乎达到了引航总量的一半,其中,0时至6时之间更是夜间船舶引航的高峰期。
引航员每一次出任务,都力求做到“眼睛亮,判断早,行动快,措施准”。
协助万吨巨轮化险为夷
每次靠泊都是极限操作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到江心补漏迟。”船舶制动系统,不像车行路上可以随时踩刹车;靠泊码头,核心是把控船舶惯性,这需要引航员有专业独到的预判和丰富的船舶操纵经验。
据了解,20万吨的集装箱轮长约400米,在泊位前调个头,回旋水域的直径不到700米,如此狭小的空间,简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每一次靠泊都是“极限操作”,一点误差都可能导致事故,容不得半点马虎。
9月26日中午12时,在远海集装箱码头,“达飞凡尔纳”轮正缓缓离开码头,向左掉头。此时突发主机故障,这艘长396米的巨轮瞬间失去动力,在五级强风的作用下缓缓向前漂移且开始发生偏转。而前方约100米处,有两艘船舶正在靠泊作业,如不及时“刹车”,或将发生撞船、触碰岸吊设备等重大事故。
当时潮水已经转向,船舶处于顺风顺流状态,加上浅水效应和岸推现象,操作难度和风险陡然上升。引航员紧急研判,果断决定依靠拖轮协助实施无动力靠泊。半小时后将“达飞凡尔纳”轮重新靠回原泊位,外籍船长激动地说:“Great job!”
从世界最大级别集装箱船的引航,到船舶突发险情的处置、各类高难度特种船舶引航作业,厦门港引航站运用专业优势,不断突破传统操作模式的限制,多次完成各种高难度引航任务和特种海工作业。
12月4日,厦门港引航站引航团队经过4个多小时精心引领,将参与厦金大桥建设的国内最大双吊臂架变幅式起重船“二航卓越”拖引到工程A1标段施工水域。
4小时巧拖“大家伙”
让建桥神器顺利入列
12月4日下午,厦门港引航站引航团队经过4个多小时的精心引领,将参与厦金大桥(厦门段)建设的“建桥神器”——国内最大双吊臂架变幅式起重船“二航卓越”,从闽厦港外15#锚地拖引到工程A1标段施工水域。
“刘五店航道宽度仅220米,航道两侧礁石浅滩较多,全程有5次大角度转向,转向角度都达到30度以上。”厦门港引航站引航一科科长杨其猛介绍,“二航卓越”是个“大家伙”,长165米、宽52米,体积和吨位大,且自身没有动力,需要依靠拖轮拖带才能移动,加上双吊臂架的影响,拖带时偏荡严重,航向稳定性差。厦门港引航站技术团队进行详细研究后,决定改变传统的进港吊拖方式,制定了以旁拖为主、吊拖协助的方案,以减小起重船偏荡,缩窄航迹带宽度,通俗地说,就是让起重船尽量“走直线”。
在拖带现场,“二航卓越”连同4条拖轮的拖带船组,队形如同一只大螃蟹横亘在航道中间,整体操控难度很大。引航站指派五名精兵强将,分别落位于拖带船组的不同位置,通力合作、科学判断、精准发令,把这个“建桥神器”牢牢控制在航道中,安全拖至指定水域。
针对类似引航任务,厦门港引航站成立了一个以资深引航员为主导的安全技术小组,专攻这些“疑难杂症”。今年来,已完成多起参与厦金大桥建设的大型构件港内狭水道拖带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助力厦门港口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幕后
厦门港引航站调度中心:
创新“双循环”模式 高效“排兵布阵”
一年365天,不管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厦门港都有各类船舶进出,调度中心都必须有人员在岗,车、船、人24小时开机待命,确保厦门港平稳运行。
厦门港引航站调度中心,是引航工作的“中枢”,为“引航零待时”提供最佳决策——这里负责整个厦门港船舶引航调度指挥工作,调派引航员执行引航任务的每一个指令都从这里发出。
“调度中心汇聚全港的船舶、拖轮、码头、引航员等资源。根据每天的靠离泊计划,我们一收到代理申请,只要条件具备,就马上安排引航员执行任务。”调度科负责人陈伟说,每一次引航任务,都力求保证重点船舶到港即进、先进后出、完货即走,缩短船舶在港时间,提高周转效率。
这考验“排兵布阵”的智慧。陈伟说,以前的排班调度是指定一名引航员跟一条船,但这种“点对点”单线配对,可能因完货时间推迟或气象、水文情况影响,造成“人等船”或“船等人”,浪费引航资源。
对此,厦门港引航站对排班调度机制进行改革,推出“双循环”模式:一方面,调度中心根据代理发来的申请,制作船舶进出港计划表;另一方面,把当日所有值班引航员按照级别进行排班。“当需要引航时,我们根据进出港船舶级别,匹配相应资质的引航员,就像两个正在转动的齿轮,进行动态循环匹配,直到找到‘咬合点’。”陈伟说,新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更合理地安排引航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不过,在实际运作中,多艘船舶同时需要进出港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而航道宽度、拖轮资源有限,引航调度中心要如何协调?“我们要从全局出发,以优先保障干线集装箱、吃水受限船和有关民生需求的重点船舶为原则,结合各码头的特殊需求,根据轻重缓急,制定船舶靠离泊顺序,尽量为每艘船舶提供优质、及时的引航服务,为全港争取最大的利益。”陈伟说。
点击
引航员:全国仅2500余人
引航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职业,他们熟悉港口水文气象,精通船舶操纵技术,引领各类船舶安全进出港口、靠离泊位,堪称“风口浪尖上的指挥官”。
在我国,外籍船舶在没有中国引航员登船指挥的情况下,是不允许自行进入港口航行或移泊的。引航员登船引航,实质上是接管船长的指挥权,在船上行使“事实船长”职权,这是一个国家主权和实力的体现,引航员被称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引航员仅2531人,其中高级引航员不到900人,是港航界不可或缺的顶尖人才。
(文/厦门日报记者 林桂桢 通讯员 夏颖宣 图/厦门港引航站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