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绵阳博物馆的古书画修复工匠 看妙手如何复完璧

原标题:妙手复完璧匠心现神韵(主题)

——走近绵阳博物馆修复古书画的工匠们(副题)

绵阳日报记者 李春梅 刘凤君 文/图

中国古代书画是艺术之林的瑰宝。然而,在岁月流逝的长河中,曾经的古书画变得破损缺失,需要修复古画的工匠们像医生一样“妙手回春”,才能重现昔日风华。

日前,记者走进绵阳博物馆文物修复室,看到几位姑娘埋头伏案修复古书画的场景。在采访交流中,既了解到她们沉心于故纸堆,用妙手让破碎古书画“起死回生”的日常工作,也见证了书画修复工作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脉传承。

图片

工匠们的妙手让破碎古画“起死回生”

图片

修复后的古画重现自然之美

慢工出细活

推开古画修复室的门,几位姑娘坐在长案前,或手持毛笔全画,或伏案剪贴隐补,或埋头喷洒嵌折……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按下快门,静谧的画面让人不由得轻挪脚步,不忍打扰她们沉浸于与古人对话的无言时光。

长发披肩的王静握着一支小号毛笔,正低头对案桌上一幅胡雪海的楷书拓片一点点描补。这幅长卷拓片红底白字,有的字迹已斑驳模糊,有的词句已完全断字脱节。她轻轻用笔尖醮上红色颜料,再在红色背底残缺的地方小心补全。

图片

修复古书画需要的就是静心和耐心

“这么慢,要修补好久呢?”记者见她慢条斯理地一点点描绘,忍不住问道。

“书画修复急不来,慢工才能出细活。”王静抬头冲记者莞尔一笑,娓娓讲道,书画修复工序繁多,最重要的是“洗、揭、补、全”四道工序,她正在进行的即是全色步骤。

跟随王静,记者来到另一间保存古书画的工作室。她戴上专用的蓝色手套,一层层剥开包裹在宣纸中的一幅立轴,小心翼翼地铺展开,虫蛀、折痕、水渍、污渍等各种病害聚集,破碎不堪的画面几乎让人辨识不出这幅山水画的本来面目。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发霉破损的书画,外行人看后一声叹息,但经过王静和同事们的修补,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怎么个“起死回生”法?

王静说,拿到一幅古书画,一般要先测量并记录作品基本信息及病害状况,然后再“洗画”,去除书画表面的各种杂质,然后将画心从命纸及覆背纸中分离出来,这便是“揭”的步骤,也是整个修复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揭”完拖好命纸后,就要“补”和“全”。“补”是最费功夫的环节,要选择合适的补料进行补缀,必须与画心用料在质、纹、光、色四方面保持一致,坚持“恪守古法、修旧如旧”的原则。

王静介绍,绵阳博物馆珍藏有一幅《仕女听琴图轴》,从整体绘画风格看,笔致细腻、造型婉约,画中人物弱不禁风,颇有嘉道时期仕女画之遗韵。此画构图简练、充满意趣,左上从画外生一倒垂折枝梧桐,以写意的方式勾勒皴擦枝干,大笔颜色点染树叶,水墨淋漓,一气呵成。

根据这件古画虫蛀严重、多处残缺、锦眉糟朽、裱件脱落等残破特点,她们“对症下药”制定了一套修复技术方案:信息记录→检测分析→除虫灭菌→整治画心→清洗画心→揭画心→托画心→修补画心→嵌折条→画心全色→装裱→填写修复档案→编写修复报告。经过古画修复组2个人历时2个月的精雕细琢,修复好的《仕女听琴图轴》破洞补全,污渍得到了清除,画面干净、完整。

“虽然修复过程慢,繁琐的步骤费时费力,但可以延续画作‘寿命’,使其真正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王静感慨道,要完成一幅书画作品的修复,大大小小总共有十几道小工序。根据书画作品破损程度不同,修复时间也不一致,短的要一到两月时间,长的历时半年,甚至更长。

静心学手艺

“修复古画,除了慢,还要静。”回到古画修复工作室,王静将她的几个同事介绍给记者。和她一样,这几个90后的姑娘显得特别恬静。尽管记者来回穿梭拍摄,她们仍静静地坐在案桌前做着自己手中的活,在有声和无言之间,默默守护着匠心求道的宁静。

“看你低头在这修修补补了一下午,累吗?”记者问正在隐补一幅山水画的胥敏。她拿着剪子,将手中的绢布裁剪成大小不一的形状,用毛笔辅助,贴补于古画画心背面的残缺处。

“已经习惯了,隐补需要的就是静心和耐心。”胥敏告诉记者,破旧古画往往因虫蛀等原因出现大小不同的残洞,需要选择材质、厚度相宜的补料进行补配。补缺前先沿缺损边沿轻轻刮出0.1—0.2厘米的坡度,以毛笔涂抹薄浆,将补绢(纸)对准帘纹平放在缺损处,垫纸按实,趁湿刮去多余部分。

图片

古书画修复要“恪守古法、修旧如旧”

当记者问她整天和故纸堆打交道有没有厌倦过时,大学专业学设计的胥敏坦言:“看到破破烂烂的一幅画经过我们的努力变得生动精彩起来,所有的困难都成为‘过去式’。”

她回忆,刚开始接触这一行时,因为裁宣纸总是裁剪不齐,内心很烦躁,也曾气馁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一次次完成了古画修复工作后,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也就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和胥敏不同,杨一珂大学专业学的是文物与博物馆,三年前,她如愿成了这里的一名工作人员。然而,课堂学到的内容与现实工作的差距也曾让她迷惘过。

杨一珂指着工作室墙上挂着的一排排大大小小的刷子告诉记者,她刚来第一个星期,就是在旧报纸上练习怎么使用刷子。“那个过程枯燥乏味,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当她咬牙坚持下来后,逐一接触到清洗画心、揭心、托画心、隐补、嵌折等修补画的工作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成就感又拉满了她的热情。正是缘于这份热爱与执着,虽然三年来遇到过各种各样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但对她来说,每一次克服难题都有一种超越自我的快乐。

古法复神韵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杨一珂在收拾整理案桌时,特意将修补古画时裁剪下来的原有材料拾拣出来,标注装袋后交给了绵阳博物馆文保部主任杨海艳。

“这个废弃的材料还有什么用?”记者问杨海艳。

“用专业的分析仪器对纸张纤维微观形态进行观察,以鉴定纤维种类。”杨海艳告诉记者,修复书画前,用仪器分析方法对文物样品纤维种类、制作工艺等进行分析,是为了给后续更好地保护修复古画提供科学依据。

杨海艳攻读博士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文物保护,她告诉记者,补古字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正确的修补思路,二是过硬的技术,三是修补的材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正是缘于此,修复古书画要以对作品充分的艺术解读为基础,娴熟的修复技术为手段,挖掘“现时点上的最美”——材料的完整、画意的复原、古色的保留合为一体,这才能体现真正遵循“恪守古法、修旧如旧”的原则,寻找到并重现出一件作品整体的自然之美。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记者了解到,绵阳博物馆目前有馆藏纸质文物680件(套),书画有300余件(套),包含了从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种书法、绘画及碑帖拓本等。历经几百年的流传,大多书画都产生了各种病害,无法进行展览。为了延缓书画老化的速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绵阳的历史与文物,自2021年开始,绵阳博物馆启动了“绵阳市博物馆馆藏书画保护修复项目”,其中第一个项目累计修复55件(套)文物书画,目前正在启动第二批书画文物34件(套)的保护修复工作。

来源: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