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黄粑考证,它的起源和覆盖比你想象的更早和更广

黄粑是泸州家喻户晓的土特产。且不说市面上那些知名品牌,即便到了现在,仍有许多泸州人会自制黄粑,且各家有各家的风味。黄粑无疑是泸州的土特产,但并非泸州独有,它是四川和贵州等地极为有名的传统特色小吃。

贵州有清镇黄粑,四川有泸州黄粑,二者做法虽有差异,不过主要材料都是糯米和粳米。黄粑呈黄色,这与其中添加的红糖有关,若使用白糖,则呈白色。


图片

关于黄粑的起源,在历史书籍中难以找到确切考证,不过从其流传地域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略知一二。

三国时期诸葛亮蜀南起源说

相传在三国时期,当时的贵州被称为夜郎。虽说夜郎古国是否等同于今日的贵州尚无定论,但贵州应是其一部分。夜郎国的历史大致始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结束,前后约 300 年,之后便神秘消失,在史籍记载中仅留下诸多谜团。

夜郎古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颇为简略,仅提及“临牂牁江”,其西边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如今根据其向西南通向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推断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现今贵州的西部,或许还涵盖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以及广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在缺乏考古发掘可靠证据的情况下,此类争论恐怕还会持续。

据说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黔中洞主交战。一日,蜀军正在做饭,突然探子来报有蛮军逼近。诸葛亮当即下令出战,很快击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不知诸葛亮是何意图,获胜之后,他全然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理会士兵们尚未用餐,下令大军乘胜追击蛮军百余里。这可急坏了军中的火头军,久等部队不归,而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毕竟粮草本就不多,如何是好?诸葛亮见状,命士兵将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混合,放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以防变质。

待大捷归来的士兵回营,这些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没想到米饭已全然变样,色泽黄润,味道甘甜香软,别有一番风味。士兵们还以为这是军师犒劳他们的美食,不一会儿便将几甑食物吃得精光。恰逢当地百姓前来劳军,见到如此美味,便效仿制作,历经一千多年传承至今,蜀南便多了黄粑这一美味。

图片

贵州及合江尧坝古镇相关起源传说

民间传说,黄粑最早诞生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南白镇、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等地。古时沿途人口稀少,食物需自带,人们自制的黄粑便是其前身。当年在贵州山区长途跋涉,常常会进入荒无人烟之处,这就需要便于携带和储存的食物,黄粑恰好满足了当地人的需求,因而得以逐步推广延续。

无独有偶,现今泸州辖管的合江县尧坝古镇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尧坝古镇位于川南黔北交界处,汇聚了川、黔两省浓郁的历史文化与古风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川黔古镇,是闻名川黔的文化名镇、影视基地和佛教圣地。

图片

此地已有 2000 年历史,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驿站,是古江阳通往夜郎国的必经之路,有“川黔走廊”之称。在泸州与赤水未通公路时,川南黔北的商贾往来和官方文书传递都要经过尧坝到赤水,且必定在尧坝停歇,官方设立尧坝驿站后,各类商贩云集,商品琳琅满目,市场繁荣。黄粑作为往来商贾和两地乡民必备的干粮,比其他食物更为实用。

图片

如今,尧坝古镇周姚传统黄粑制作技艺已入选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尧坝开街以来便有了这一技艺,手工传承历经百年,从清末传人周显馨、袁秀英到周洪兴、姚税秀,已传承四代。传统周姚黄粑的主料天然、绿色、无公害,采用糯米、稻米、黄粑叶(莨姜叶)、棕树叶丝等纯天然植物。制作工艺多达 50 多道,耗时 50 多小时。辅料选用甘蔗红糖、冰糖、白糖和优质泉水,传统天然且工艺独特。成品香甜纯正、色泽金黄,糍、糯、绵、不粘牙,深受大众喜爱。

图片

不过我认为,黄粑肯定不是清末才出现的,应是代代相传,到清末才有人将其打造成颇具口碑的特色产品。

图片泸州黄粑与其他黄粑略有不同,泸州因水路交通便利,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远超周边地区。泸州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和。其独特之处在于包料选用良姜叶,黄粑的香味便源自良姜叶所含的芳香油。刚蒸熟的黄粑香气四溢,冷却后,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槽水内煮沸食用,风味独特。

图片
如今,黄粑起源于何处,哪里的最为有名,其实并不重要,只要它美味依旧,始终受人喜爱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