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市梅桥镇梅桥村探索“五味”俱全的基层治理新机制,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英洲 湘潭报道
近年来,湖南省湘乡市梅桥镇梅桥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 “集体商议、村级决策、组上组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这套被称成为“五味”俱全的基层治理新机制,作为经验在当地进行推广,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第一“味”——集体商议谋思路
梅桥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村集体商议的方式,在发展茶园基地、“两羊”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村集体经济壮大、建设高标准农田等议题上理清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推动项目建设又好又快。
近年来,在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上,支村两委邀请乡贤、种粮大户、普通农户代表、老党员等共同参与协商、多方论证,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并明确了执行主体。面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积极协商,共同面对,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确保决策得到有效落实。在连续两年的高标准农田改造上,梅桥村不仅实现了项目开展的连续性,且基本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
第二“味”——村级决策定举措
梅桥村在2021年成立了燕子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土地流转率,增加了农民固定收入和村集体收入,而且通过合作社进一步提高效率,扩大了双季稻种植面积。
针对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和村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梅桥村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决策体系,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四步决策法”,即收集确定议题、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并提交乡镇审议、党员代表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
据梅桥村党总支书记颜勇介绍,如今,凡是涉及梅桥村发展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四步决策法”,把事情摆在明面上,让村干部、利益相关各方坐在一起商量,经过科学论证、民主论证后再决定。这样一来,各种事务、项目都推进得又快又好,并且基本没有矛盾纠纷。
第三“味”——组上组织促落实
梅桥村一向注重调动村民小组的积极性,积极鼓励组上自发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益活动,进而发挥村民小组对于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梅桥村的文化广场,本是一家上世纪90年代的食材加工厂旧址,位于梅桥村十字路口的中心地段,却长期荒废,既占据核心地段又影响村容村貌。村里商议准备将这一块规划为休闲广场,但却发现除加工厂旧址外仍需占用一户村民土地,正为难之际,村民小组提议这块地由组上进行平摊,每家每户出一点均给需占用土地的村民,就这样,通过组上发挥作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文化广场后期的维护上,该村民小组也自发组织群众进行道路器械养护、杂草清洁等行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味”——党员带头做示范
位于梅桥村9组的颜学林是一名“五保户”,在村集体义务修路过程中本无需出资,然而他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带头先去做,我不做又让谁来做。”他不仅带头出资,而且号召大家积极投工投劳。颜学林身先士卒,风里来雨里去,为梅桥9组道路修建作出了贡献,但积劳成疾的他在道路修好后不久就离世了。据村民回忆,颜学林为人一向热情、无私,经常主动兴修水利、铺设水管,帮助村民灌溉农田。由于他在村上德高望重,很多村民也主动找他调解矛盾,而他也敢讲真话,大家都很服气。
“一位位老党员就像一片片红色的晚霞,照亮整片天空。”彭友良是梅桥村的老支部书记,在村上工作三十余年,一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2008年冰灾,他为保证群众用电安全,连续奋战多日,在巡视时却不幸摔倒,落下残疾。因年龄问题,2020年底换届时他主动提出退休,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但他在退休后仍坚持退岗不褪色,继续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第五“味”——群众自发聚合力
近年来,梅桥村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参与基层治理的道路。梅桥村原龙湖10组、11组和12组的道路由于在村子深处山上,一直以来未能及时修缮,长期以来对村民生活、出行,甚至安全造成了极大困扰。梅桥村“两委”经过科学研判,决定对道路进行修建。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集资27万元,并自发参加施工队伍,最终建成了三条宽3米、长4千米的水泥道路。通过修建道路的成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主动投身村庄建设,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有力地助推了梅桥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