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抖糍粑

图片

图片

图片

打糍粑,做糍粑,吃糍粑,是湘南地区的民间习俗。抖糍粑的历史来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并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仅是传统美食,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春秋战国时期,糍粑的制作与伍子胥有关,很多地方为了纪念他会在每年中秋节制作糍粑,在嘉禾,抖糍粑的制作,更多选择是在春节前夕。图片

图片

嘉禾抖糍粑与朝鲜族的“打糕”类似,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一样。嘉禾的农村里有一种高约50厘米、内径约30厘米的石臼,也就是抖糯米糍粑的石槽。与石臼配套的是两头粗、中间细,约一米五、六长的杂木杵杆。这种石臼可以捣蕨根,可以捣舂米,当然,主要作用是过年捣糍粑。把糯米蒸熟成饭状放进石臼,两个壮汉一人一根木杵使劲舂(嘉禾话叫“抖”),一人按住糯米团,另一人举起木锤重重砸向糯米团,“呯呯”的声音,惊天动地。两人轮换,边转边打,并发出“嘿呀……”声。舂到糯米饭再也看不出饭粒、不沾石臼不沾杵的程度,糍粑就“抖”好了。这时,手掌抹上茶油或熟蛋黄,把舂好的抖糍粑捏成一只只碗口大小三分厚的饼,放置晾干。为使抖糍粑保存时间更长,不产生霉变,人们会将抖糍粑浸泡在稻草灰水中,有讲究的人家会泡在茶油里保存。图片

图片

抖糍粑在嘉禾有多种吃法。有在捣好之际立刻吃的,有将抖糍粑架在铁板上烤着吃的,有切成小块炒红糖吃的,也有切成一厘米见方的丁,晒干后和油茶水泡着喝的。这种小丁泡油茶的吃法是嘉禾人最喜好的吃法,嘉禾油茶作为嘉禾传统美食,抖糍粑制成的小丁是其中最重要的食材,在茶水中浸泡过的抖糍粑入口绵软,清脆柔滑,油而不腻,口味甚好。

抖糍粑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抖‌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不管是作为礼物还是待客美食都十分合适。

扫码收听

图片

图片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