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近日在贵阳孔学堂主讲了一场古琴文化讲座,主题为《承上启下的唐宋“琴”况》。
02姚公白介绍,古琴在先秦时期已有记载,两汉时期逐渐走进文人士大夫的书房,关注琴的社会性、功能性及琴与人之间的关系。
03由于唐代发明、发展以及琴乐美学,斲琴工艺和减字谱为古琴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4同时,唐代许多文人、诗人好琴,促进了古琴文化的深度发展。
05最后,姚公白强调弹琴要返璞归真,不能忽略琴的修身养性传统文化作用、创新以及本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瀞和琴社社长姚公白先生做客贵阳孔学堂,以《承上启下的唐宋“琴”况》为主题,主讲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古琴文化讲座。
琴,古代“八音”之丝类乐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记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战国十弦琴”与郭店村出土过“战国七弦琴”。
姚公白介绍,到了两汉时期,琴逐渐走进文人士大夫的书房。他们喜爱琴并多加议论,但多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关注琴的社会性、功能性及琴与人之间的关系,较少关注琴的内容和本质特征。
如在《左传》中曾写道:“君子之近琴瑟,以礼节也,非以慆心也”,表明亲近琴瑟是为了礼节、仪式,不是想要真心去呈现内心的东西。姚公白还援引《琴说》《乐书》《白虎通》《风俗通》等古文节选,进一步阐释了秦汉时期古琴的社会价值和对人道德修养的规范作用。
及至魏晋南北朝,古琴艺术迎来了转折点,嵇康的《琴赋》开创了系统研究古琴的先河,从琴的材料、斲琴制作到弹琴人的性情,均有详尽描绘。尤其是“徽以钟山之玉”一句,揭示了魏晋时期古琴已具备徽位这一重要特征。
步入唐宋,古琴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器、琴曲、琴谱、琴乐,还是弹琴人以及审美都到达了相当的高度。”姚公白介绍道。在唐代,发明、发展以及琴乐美学,登峰造极的斲琴工艺,和划时代发明的中唐减字谱,为古琴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姚公白说:“如果没有减字谱,就不可能流传到现在这么丰富的古琴音乐、曲谱!”唐代的许多文人、诗人也好琴,钟情于“琴德最优”的七弦琴,和“感荡心志,发泄幽情”的古琴音乐,促进了古琴文化的深度发展。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等著名古琴演奏家、制作家及学者的贡献,尤为显著。
北宋时期,古琴艺术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减字谱得到进一步完善。在继承唐代斲琴艺术的同时,也把琴制、规格、要领、方法等由口传转为文字书面化。此时,古琴音乐被推至新的高峰,并出现了一大批官员文人古琴音乐家,特别是几位北宋著名琴家,对于“琴”虽也有传统“形而上”的议论,但他们承上启下的琴乐审美理论和独具建树的弹琴体悟与追求,对后世古琴艺术的发展意义巨大、影响深远。
南宋、元时期,琴坛继承前朝的琴学观念,进一步完善琴用指法谱字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琴曲的收集、结集、琴曲演绎以及琴乐审美的探讨与议论。明清时期,琴界传承唐宋“琴”之传统及琴乐琴学理念,将收集编撰谱集推向高潮,明清间有大量谱集问世。
在谈及弹琴规范时,姚公白先生提出“坐于安、事于专、意于闲、神于鲜、志于坚”的要诀,并引用了薛易简《琴诀》中的弹琴姿势,强调了专注与心神合一的重要性。古琴弹到什么阶段算是“精”?姚公白分享了其父姚丙炎的弹奏心得,即“会”“好”“精”“意”,从不看谱顺畅弹出来,到对曲谱中的每个段落、结构足够了解,再到能够用自己的特色诠释演绎曲谱,最终能引起别人注意,才能做到最大的“精”。
最后,姚公白强调:“当下不能过于探讨琴的演奏,忽略了琴的修身养性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能一味强调琴的创新,忽略了琴的传统;不能只强调琴的表现手段,而忽视了琴的本质,弹琴要返璞归真。”(本文来源于贵阳孔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