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出生地:湘阴县东乡左家塅左宗棠故居左太傅祠
左宗棠家书(真迹)
左氏家族几位后人在湘阴左宗棠纪念园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在历史长河中,晚清名臣左宗棠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谋略、家国情怀和清廉操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他树立的家风,更如一股清泉流淌在左氏家族的血脉中,滋养着一代代后人。
爱国担当:左氏家风的精神脊梁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左宗棠的嫡玄孙、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左禹,年过七旬的他精气神十足,步伐稳健,言语间尽显学者风范。
谈起高祖左宗棠,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先辈的敬仰与自豪。在他看来,左宗棠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他的著作《左文襄公全集》等包含了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在积贫积弱的晚清,中国饱受列强欺凌,以左宗棠为主帅收复新疆、抗击法寇保卫台海两场战争获胜,是晚清黯淡史册上的光辉篇章。左宗棠被全球媒体评选为“世界千年智慧名人”,是中华民族坚定民族自信、凝聚爱国报国力量的标杆人物,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敬仰。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高度评价他“左公乃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首广为流传的对联是左宗棠25岁时写下的。80年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的青年毛泽东改了两个字,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作为座右铭。许多年后,左宗棠的嫡曾孙左景伊在《我的曾祖左宗棠》一书中写道:这首对联,道出了他自幼爱国家、爱人民,并愿为之奋斗终生的心愿。
左宗棠的家国情怀,也在饱含深情与教诲的家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济,则国家之幸、苍生之福;不济,则一身当之可也。”这是左宗棠写给儿子左孝威的家书,字里行间透着天地正气与家国情怀。
无论是中国腐蚀与防护领域先驱左景伊为国家特种化学工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开拓创新,著名外科专家左景鉴医者仁心创办重庆医科大学;还是旅法学者左景权坚守巴黎四十年、将中国敦煌学研究做到世界顶流水平;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左焕琛主持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二十余年并建成享誉中外的上海科技馆,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爱国情怀。“在先辈爱国精神的熏陶下,报国担当已然成为深入骨髓的家族基因,他们虽然从事不同职业,但都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左禹说。
北京化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楼大厅墙上展示着对学院/学科有突出贡献的教授们的事迹。左景伊和左禹父子的介绍格外引人注目。
“父亲一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为人耿直,治学严谨,秉持对国家和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在科研工作中面对复杂难题从不放弃,这种精神激励着我立志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左禹说。大学毕业后他也选择从事化学防腐领域研究,父亲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
左禹回忆,自己在兰州一所石油化工厂当工人时,工作勤奋,技术熟练,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但父亲鼓励他,学点知识总是有用的,国家的发展建设需要有文化的人。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初高中的全部功课,还涉足了微积分这样的大学课程。1977年恢复高考,左禹以优异的成绩被原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录取。数十年来,他一直潜心科研,矢志报国。即便退休后依然投身于课题研究之中,继续为科研事业发光发热。
修身立世:崇俭广惠 无私奉献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文星镇八甲的左宗棠文化园是一座仿晚清园林式文化园区,目前已成为传承湖湘文化、展示左宗棠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基地。
在湘阴县左宗棠故居柳庄,悬挂着左宗棠撰写的一副楹联:“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短短12个字,深刻彰显了左宗棠对家族成员修身立世的殷切期望与严格要求,也饱含他对子孙后代乃至左氏族人的美好期许和谆谆告诫。
左禹曾多次到访这里,他感慨道:“高祖很注重家风建设,教导子女和侄儿要爱国爱民、忠诚正直、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这种家风薪火相传,深刻影响着后人的成长和发展。”在左宗棠的影响下,勤俭持家、无私利他的品德修养在左氏家族中代代传承,成为家族成员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左宗棠一生简朴,即便位居高官,依然保持“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贵为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的左宗棠,为减少伏案工作袖口的磨损,请人做了一对袖套长期佩戴在衣袖外面,被西北大营将士们敬称为“宫保袖”竞相仿效。他还教导子女勤俭节约,制定了严格的生活标准,要求子女保持朴素的生活方式,杜绝奢华享受和不良嗜好。“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左氏家训中有一句经典词:崇俭广惠。左宗棠也常言“唯崇俭乃能广惠”,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崇尚节俭,才能节余资财广为周济他人。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左宗棠和周诒端夫妇以及众多的子女们将这四字家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左家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的夫人周诒端。她出身于富贵之家,通经史,工诗文,能绘画,才貌双全而知书达理,贤淑端庄而善解人意。夫君失意颓废时,她作诗画相激励;夫君功成名就时,她低调谦逊,不为家庭琐事和娘家兄弟的出路而麻烦夫君。她常与丈夫一起钻研学问、谈经论史、唱和诗词。左宗棠回忆:“每与谈史,遇有未审,夫人随取架上某函某卷视余,十得八九。”婚后几年夫妻俩抄录了《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和各省通志,“于山川关隘、驿道远近,分门记录,为数十巨册。”周诒端在自己的诗集《饰性斋诗集·和季高夫子<自题小像诗>》中写道:“轩轩眉宇孤霞举,矫矫精神海鹤翔。蠖屈几曾舒素志,凤鸣应欲起朝阳。清时俊贤无遗逸,此日溪山好退藏。树艺养蚕皆远略,由来王道本农桑。”用蠖屈求伸之意与夫相勉,以获得朝阳鸣凤美誉相期许,为左宗棠此后深研经世之学提供了不懈的精神动力。正是因为周诒端的学识之博、助夫之贤,湖北巡抚胡林翼称她为“闺中圣人”。
在左宗棠夫妇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下,耕读传家、知行并重的家风得以传承。儿子孝威、孝宽、孝勋、孝同,受“读书不为科名”影响不热衷于科考。长子孝威仅考中举人;次子孝宽潜心读医,成了有名的郎中,解救黎民痛苦;三子孝勋成为清末著名的报刊编辑、文学家;四子孝同做到江苏布政使,却是著名书法家,以金石、书画闻名于世。
左禹介绍,姑姑左景福在天津南开中学任教,一生兢兢业业,是公认的好老师。学校分房时她坚决拒绝,认为姑父单位已分了一套房,有地方住就可以了。她看病很少报销,直到100岁高龄去世。
多年后,左禹对高祖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深知,崇俭广惠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品德修炼,一种能让人更好地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生活态度,而他自己也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精神价值:天地正气的代代传递
“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从左宗棠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豁达坚毅的处世态度及高瞻远瞩的人生智慧。
左禹告诉记者,在西北的平凉、兰州、酒泉、哈密及乌鲁木齐等地,至今各保存着百棵以上的“左公柳”,且都被编了号,挂着谁谁负责管理保护的牌子。一百多年前,高祖在干旱的西北地区提倡植树造林,造福百姓。如今,“左公柳”百数十年来仍傲然挺立,它不仅承载着西北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呵护与改良生态环境的深厚情结,更是传承和弘扬左宗棠“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追寻左宗棠的足迹,无论是在湖南湘阴的柳庄、左文襄公祠,在长沙的天心阁,还是在新疆哈密的左公碑、左公渠、凤凰台大营等,每一处遗址遗迹都激励着后人传承爱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在湖南省岳阳市社科联委员、左宗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易小武看来,今天我们缅怀左宗棠,就是要汲取先贤赤诚报国、善政恤民、挺身任事、清廉为官的精神与智慧,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易小武介绍,左宗棠文化研究会2012年成立以来,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及有志之士,不断丰富左宗棠文化的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建言,2023年修订的大学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和中学教材《中国历史》均已入编较大篇幅的左宗棠事迹。
易小武提到,出身低微的左宗棠之所以能成就赫赫功业,得益于“七代书香,世德相济”良好家风;且经过左宗棠夫妇的身体力行将其家风发扬光大,其中蕴含的天地正气与家国情怀,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左宗棠家风中找到值得学习的内容。‘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新时代人才。”易小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