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的勇气

——2024年度人物报道“勇敢者”之一

事情过去大半年了,但黄建度在回忆当晚场景时,仍像当时在现场那般哽咽:“距离塌方十几米远时,(我)听到塌方处传来声音,救命啊,救命啊。我们几个人跑步到塌方处前面,眼睁睁看见车一辆一辆地往下掉,不知道多少车,我们喊‘不要来’,他们听不到……”

2024年5月1日凌晨两点,梅大高速路上一片漆黑。在大埔往福建方向K11+900M处,突如其来的塌方,让一辆又一辆载着一家老小的车辆,毫无察觉地以120公里时速冲进深坑。

一车砸向一车、人压着人,坑底传来浓烟、哀嚎、呼救和死亡的讯息,为了拦停车辆,64岁的黄建度在高速车道中间跪下。

这个瞬间后来被无数人传颂。“活菩萨”“老英雄”“逆行者”……黄建度得到了全国各地人们的赞誉,也获得广东省梅州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颁发的“见义勇为”证书。

黄建度没想到,他这一跪竟就此改变了生活。

图片

意外

作为一名全职阿公(客家人对“爷爷”的称呼),黄建度平时比上班还忙乎。

早上五点多起床做早餐,送孙子、孙女上学,去市场买菜、做饭,中午接送孩子,下午和朋友喝茶,晚上又接孩子、做晚饭、陪妻子散步……作为“家庭主夫”,他的“主业”就是带孙子。

图片

黄建度在家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五一前夕,女儿黄曼秋收到公婆邀请回梅州老家,她本不想去,但黄建度一口答应,最终一家七口驱车回乡,并在凌晨1点55分经过事发路段,赶在道路塌方前的最后一瞬间“飞跃”深坑。

眼看着后面一辆辆车冲进深坑,救人心切的黄建度在黑暗中冒雨小跑,横跨护栏、逆行高速、下跪拦车……一切都发生在几分钟之间。

他的身后是火光、浓烟、横七竖八的车和求救的伤员,还有女儿女婿“不能过去,很危险”“爸,你快点回来”的喊声。

图片

当一个瞬间被放到大众视野里、被一次次审视,很多情急之举,好像都能有更周全的做法。比如事后有人质疑:为什么不开车灯、不用工具、不站路边?对此,黄建度一家也曾在采访中试图回应:当时车坏了、没工具、“不跪下没人停车”。

其实,在事发突然、危难当前,黄建度“没想这么多”。毕竟,只在高速逆行的十余秒里,他就看见,又有两辆车掉进塌陷的坑底,而下一辆车正在急速驶来。

为拦停这辆车,他先是在马路中间挥手,见车在20多米远时仍没停下,方才下跪,直到该车在最后几米急刹。这辆车上有一家5口。

黄建度硬气了一辈子,从来都是“跪天,跪地,跪自己的父母,我为什么要跪他?”但是,这是他当时能想到的“最古老而最有效的救人方法。”

事后回想,他觉得“都是命运”:如果车慢了,自己一家人也掉下去了;如果车没坏,也就直接开走了。正如他多次提到,“如果你到现场,你一样要去救的。”

随着后续车辆、救援力量陆续到位,一家人也安静退场。

图片

2024年5月1日凌晨,广东梅州市大埔县的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一处路面塌方。受灾路面塌方处长约17.9米,面积约184.3平方米,导致23辆车陷落,48人死亡,30人受伤/图源:视觉中国

图片

火了

如果没有意外,这一跪会跟着当晚的火光一起消逝。

最初,人们并不知道,路的尽头发生了什么。被跪拦的第一辆车很快离开现场,黄建度一家也没有引起旁人注意。当黄曼秋当天凌晨在社交平台留言称,自己遭遇了“生死瞬间”时,还一度被骂“这个流量你也蹭?”

直到当晚,有主流媒体通过外孙女的网络留言找上门,“外公很着急直接跪下了”这件事才被人得知,第二天就有人上门采访。

整个“五一”假期,一家人都忙于各种被采访、被表彰等,尤其是第三天,有十几家媒体从上午录到下午,“这里录完那里录,室内录完室外录,每个记者要不同拍摄背景,还好那两天没下雨。”黄建度说。

而在第五天,他还没起床,就接到老家大罗村书记的电话,让他在乡亲们面前受表彰,“几十年了,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

同样的故事一遍遍地说,几乎形成肌肉记忆。“五一”期间,和父亲一起被表彰为“见义勇为”的黄曼秋记得,自己几乎“家门都没有踏出一步”“一开始还细想,后来能倒背如流,完全不用停。”整个五月,她把这段内容重复不下四十遍,看到后来的采访视频,“讲得太流利了,感觉很不真实。”

即便是见义勇为,也逃不掉“人红是非多”。

在一片支持声中,偶尔也有刺耳的声音。比如,有说下跪拦车是炒作的,有说下跪不合理的,还有人把黄建度的生活专门剪成短视频,针对用电瓶车载俩孩子上学,称:“名人就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吗?”

黄曼秋发现,在最初受访时,她没能憋住眼泪,有人批评主持人“问这么详细,太残忍了”;但当她后期不哭了,又有人说,“你看她们连哭都没有眼泪,这不是作秀、很假吗?”

对此,黄建度倒是并不关心,他没有短视频平台账号,留言好坏他都“不看”。倒是女儿看得生气,“以我平时的性格,我会骂回去的”,但想到毕竟“出名”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面对泼天的流量,黄建度觉得“一家人过自己的日子就好”。对于朋友“趁热度搞一下”的建议,女儿也表示,支持父亲的选择,“我要以我小孩为主”。

时至今日,黄曼秋的短视频账号有三千多个粉丝,大都是梅大高速事件后关注她的。而她发布的内容,除了帮父亲发布的“不带货”声明外,基本都是带娃日常。

图片

后怕

面对媒体采访,黄建度一直表现得“生死看淡”。

事发当天,从高速公路走下来的黄建度,回家前还顺路买了猪肉、青菜、面,一如往常地吃早饭,跟亲家喝茶、聊天,还接待了7、8名宗亲。

他清晰地记得,在事发第二天,面对女儿“你被撞死了怎么办”的责备,他的回答是:“我现在六十几岁,能一个人救那么多大人、小朋友的命,也就值了,真的无所谓。”

可就在当晚,他失眠了,躺在床上只觉得后怕,“一闭上眼睛,就看到塌方里面的人,(喊)救命、救命,想到就睡不着”。

比他还睡不着的,是妻子。

黄建度16岁丧父、19岁丧母,直到26岁与妻子结婚,才再次有了家。两人从卖菜开始白手起家,一起在深圳扎根,对他来说,为自己的生活打分,满分100分的话,那么“我老婆比我厉害,她是八十分,我是二十分。”

夫妻感情好到让女儿都歆羡。“他热天舍不得让我妈做饭,怕她热到了,冷天又怕她冷到了,所以妈妈就收收碗筷、摘摘菜,几乎都是我爸爸做饭。”

正因如此,当妻子数落他,“如果你死了,我怎么办?”“你走了,我孤孤单单的,我也不想活了”的时候,他没有了面对镜头时的“义正词严”。只是每天照常陪妻子散步,拌嘴也少了,“很多以前事情纠结、放不开,都是小事。”

这次失眠持续了大半个月才有所好转。五月下旬,黄建度第一次点开新闻,看梅大高速的事件报道,在此之前,“我不敢看,没有胆量去看。”

慢慢地,时间冲淡了记忆中的创伤。黄曼秋记得,父亲在“六一”受邀出席活动时,就在车上半“开玩笑”说,“如果(当初)我们的车没冲过去,(我们)已经去世一个月了。”

在媒体镜头前说得太多,一家人之间并不会聊这件事,黄建度更不会主动提及。今年8月,有位宗亲来问他“以前经历了什么”,他不想多说,只是客气说,和新闻里看到的差不多,“(我)真的不想说,真的很难受。”

不过,面对媒体采访,他还是会尽力回答问题,唯有谈到一辆辆车掉进深坑的瞬间,他还是情绪激动。“上面的车一辆一辆地掉,下面的人(喊)救命救命……”12月初,黄建度在一次采访中哽咽了三次,每次都“卡”在相同的地方,“(想说)过去就过去了,一提起这件事,过去六七个月,还是控制不了。”

11月,他再次梦见坑底的惊叫声,半夜惊醒。妻子问他,“这么长时间了还做这个梦?”他回答:“我也不知道。”

图片

变了

事发后,有朋友对黄建度说,“你(像)变了一个人。”

黄曼秋也发现,父亲的暴脾气“收敛”了许多。以前在马路上被加塞,父亲会忍不住气得指人,还“骂骂咧咧”;现在不会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公众人物了,认识的人多了,现在不能这么暴脾气了。”

黄建度也觉得,“六十几岁的人了,性格也要收敛了,不能像年轻时候一样。”

年轻时候的黄建度,用女儿的话说,就是“父亲比较矮小,1米67这样,但天不怕地不怕,没错的事情,就是(对上)身高2米的大汉也不怕。”

15岁那年,黄建度在农村读小学,看见“大同学”在篮球课上抢“小同学”的球,也不管打不打得过,上前阻拦,结果被对面说“关你什么事”,一拳打得他眼睛发红;19岁,他在县城工商所做临时工,有人霸占地盘,他“看不过去了”,也不管是不是归自己管,冲上前就跟人理论;上世纪90年代初,当他还在卖菜谋生时,听到有人说要借50元钱回家,二话不说就给了,之后也没见人还。

明知如此,他还是“凡有人求我办事,我尽我能力,一定办好”。之所以这样做,在他的口中被归结为“没办法”:跪地拦车,“没办法”“我如果没有这样去救人,我一生会自己恨自己,不去做真的会后悔,不会原谅自己”;接受采访,“没办法”“这是人家的工作,饿着肚子等着采访我,他们也很辛苦”;没见过的人来加他微信,“没办法,怕人家说‘英雄了,有什么了不起’,不好去拒绝人家”。

“一个人(一生)才几十年,我的性格就这样,第一凭良心做事。”他说。前不久,他又一次回到老家,看到自己用“见义勇为”奖金捐种的香樟树,在当地示范村口直挺挺地立着,叶子很大,“很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