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揭晓!科技金融怎么走,这场论坛干货满满


图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创生态的搭建,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深厚底蕴,同时也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强大助力。

12月20日,由《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4年度(第十届)北京金融论坛暨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揭晓活动在北京召开。围绕“经济大变局视角下的科技金融”这个主题,与会嘉宾共同梳理科技金融发展脉络,讨论现状与难点,展望未来路径方向。


聚焦科技金融发展,2024年度北京金融论坛特别报告《科技金融:路径与创新》也在论坛上重磅发布。报告不仅把脉了科技金融发展的最新政策方向,还就各类型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就科技信贷、科创债券、科技保险等在内的各项金融工具最新探索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现。


面向当下,各方如何进一步打通科技金融难点及堵点?未来,金融服务科技如何增量扩面?我们在这场论坛中寻求解题之道。


演讲


图片  

李波涛 北京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致力成为科技金融发展历程的记录者与见证者

李波涛在致辞中表示,资本与技术的善恶之辩,创新与监管的博弈,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几乎贯穿全年的新闻榜首和热搜。在此背景下,以“科技金融”为主题,从媒体观察的视角展望新一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科技金融由“科技”和“金融”两个词组成,“金融科技”更关注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金融科技”不同,科技金融,更强调金融服务科技。纵观百年科技史、经济发展史不管是从0到1,还是1到10,还是10到100,金融的支持始终是科技企业生存成长的环境和养分,科技也是让金融资本快速膨胀最有力的催化剂。二者的关系鱼水相依。

从发展格局来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占据主力军位置,他们努力破解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难题,着力于科技企业的真实痛点。创投、保险呼应而上,科技金融领域生机蓬勃。

李波涛指出,作为专业的机构媒体,北京商报致力成为科技金融发展历程的记录者与见证者。2024年,北京商报联合“深蓝媒体智库”,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科技金融的数据、案例,联合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调研了众多科技企业,取得了一些案例和分析认识。相关成果也将在金融论坛年度报告《科技金融:路径与创新》中展示发布。

展望不寻常的2025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政策表述如何解读和落地实践,不仅是金融业,也是制造业、流通消费领域、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同样是未来一年北京商报的重要选题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机构媒体敏锐的观察、冷静的思考和理性地表述,通过产、学、研、媒、政各方共同搭建的媒体智库平台,以信息交流形成共识,以沟通理解形成共鸣,借资源破圈形成共享,推动行业协作共建共赢。”李波涛称。



图片


明明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智能化助力金融行业由量变到质变


围绕2025年全球金融市场和大类资产展望,明明指出,2025年中国经济会在波动中复苏。“近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系列政策,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对于如何定义财政更加积极,我们认为赤字比率会进一步提升,或会到4%的水平。同时,会议也提到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也是时隔14年来相关政策首次从稳健回归适度宽松。另外,自9月26日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发布一系列财政政策,如地方政府化债政策等,相关政策在2025年会继续发力,从而支持我国经济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在展望美国经济时,明明提到,预计2025年美国仍然面临通胀压力,CPI或会在同比2%以上,核心CPI在3%左右,甚至就阶段性来看,2025年下半年美国核心CPI或回到3%以上。2025年,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包括高通胀、高债务和高利率的并存。


在大类资产方面,明明表示,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中央财政还有一定的扩张空间。随着赤字比例提升,以及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有望进一步扩容,会支持2025年经济回升。在未来半年,或会迎来社融增速波动性回升。


A股方面,明明提到,自9月26日后,A股迎来一波较明显的复苏,体现在股票指数上升、股市交易量回升,但这更多的是个人资金回归资本市场。展望2025年,A股要等待机构投资者稳步入场。以核心城市房价企稳和信用周期拐点的启动会作为重要信号,这或是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发令枪”,若机构投资者顺利进入股票市场,则有望推动股票指数进一步企稳回升。


就202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来看,明明认为汇率会波动运行。“从国内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对于人民币汇率有一定支撑,但目前仍处在强美元和美元指数高位的水平,所以对于主要的非美元货币会形成一定的压力,我们对于2025年的人民币汇率走势总体不悲观,但汇率波动或仍较大。”


黄金方面,明明指出,随着未来整个美国的财政赤字比率进一步提升,发行国债进一步增加,仍然有利于黄金价格的上涨




图片


曾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要构建“金融+非金融”生态圈


刚指出,相较原来 “科创金融”中更多讨论“创”,主要关注中小微企业来说,如今 “科技金融”覆盖范围更为完善,关注的不仅是中小微企业,还涉及高精尖科技,要加强对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会上,曾刚谈及了影响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包括科技企业的高风险特性,缺乏有效抵押物,以及缺乏多元化的金融生态,风险投资和银行联动不足,金融科技应用不足等。“另外还有信息不对称、融资周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痛点,单一的金融产品支撑不足,造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也构成了科技金融发展实践中的难点。”曾刚说道。


曾刚指出,202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特别提到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服务效率,支持基于“技术流”信息的风险评估,建立科技金融风险监测模型,这将是未来应用的一大方向。


另外,曾刚提出,科技金融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风险在于科技研发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科技、技术不断高速迭代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风险,实践中要把风险分成两个部分解决。一是风险的缓释,要把整个行业风险降下来,对此要大力发展政策性科技保险;二是风险的分担,可以通过不同的机构参与,把各自的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现在金融行业竞争激烈,光靠价格竞争已经不够了,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开始给科技型企业提供一些非金融服务,比如税务咨询、法务咨询、海外拓客,甚至科技化转型升级等,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非金融服务比金融服务帮助更大,因此也成为很多金融机构竞争客户的新手段。”曾刚指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服务需求,将更好地促进企业成长,促进科技的发展,另外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开辟潜在客户,增强与客户之间的黏性,进而从此前的拼价格、低水平竞争转向生态体系的竞争,构建核心的竞争能力。


曾刚称,要构建“金融+非金融”生态圈只有真正构建相对闭合稳定生态圈的金融机构,未来才能在科技金融领域有更强的竞争力。




图片


徐元春 小冰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

智能化助力金融行业由量变到质变


从2022年OpenAI发布ChatGPT开始,AI、算力等科技领域迎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文本、语言、视觉等模型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整个大模型Agent(智能体)应用,则将整个大模型商业化应用推上新高度。

算力、算法、数据是AI三要素,从技术到应用也与此相关。“作为整个大模型发展的核心的燃料、数据,可供大模型训练的数据基本上已经消耗殆尽了,大模型预训练无疑会终结。这意味整个模型将转向应用领域的发展。”徐元春分享了OpenAI 的前首席科学家 IlyaSutskever的最新观点。


怎样提高效率,在哪些环节提高效率?徐元春认为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的观点很有启发,“AI 是知识工作的精益工具”。


拿大模型应用的不同阶段为例,徐元春说,“刚开始企业尤其是国内金融企业大批量采购基座大模型,用来做训练。后来更多采购大模型相关应用,也就是大模型和Agent。最近企业希望更深度应用”。

他进一步说,“整个大模型、Agent包括数字员工应用,正从最开始面向用户的交互、面向营销获客,慢慢走向更加深度的和核心业务流程的绑定,包括企业核心数据知识的使用,甚至更多的金融企业开始使用基座大模型基于自己的数据创建自己的企业大模型,垂直的行业大模型包括场景大模型让整个AI使用效率获得极大程度地提高”。

“可以预见,未来用Agent这种方式,可以替代掉原来的数据和信息化系统Agent,具体到数字员工,带来的颠覆来自于它在整个流程端的创新,从而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徐元春展望。




报告 


过去一年,北京商报记者深入一线,走进了10余家科技企业的工厂、生产车间、实验室调研,实地了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那些被打上“专精特新”标签的企业在做什么,它们需要什么;同时采访银行、创投、保险等金融机构,了解它们怎么更好、更有效率地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会上,北京商报重磅发布《科技金融:路径与创新》,相关科技金融成果也在报告中展示发布。


图片


根据调研结果,大多企业表示科技金融服务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受访企业中,多家获得首笔银行贷款,科技金融成为它们起步、壮大的关键。科技企业普遍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更多的政策扶持、更低的融资成本以及更专业的融资顾问服务。这意味着,营造一个“科技-产业-金融”紧密结合,更良性的服务环境尤为必要。


报告显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如今已基本形成,覆盖了从货币政策工具到财政支持的多层次框架;另外,微观层面科技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针对性逐步提高,金融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但令人鼓舞的成绩之外,现阶段科技金融发展的困难也不容忽视。报告指出,多数科创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常面临经营利润与现金流为负的状况,债权融资艰难,银行传统信贷评价与科技企业实际发展易错配;科技保险风险大且分散,缺专业人才与历史风险数据,定价困难,保险公司研发意愿低,产品种类少、价格高,这些都考验着行业智慧。


报告强调,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轻资产化特征明显,单一依赖银行信贷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因此,改善科技金融格局,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势在必行


圆桌一: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


2024年,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成绩斐然。然而,一些挑战仍然存在,如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产品同质化、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等,呼唤行业共同破解。在“如何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圆桌论坛上,多位从业者建言献策。


薛洪言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AI为科技金融发展按下快车键


图片


薛洪言表示,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金融业的重要使命。


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未来展望,薛洪言指出,近年来,AI在各行各业加速渗透,既达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也客观上加速提升了各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为金融业消除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也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按下了快车键。可以合理推断,在未来几年内,随着AI在全社会各行业的广泛渗透,我们大概率能够看到金融业在科技金融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助力科技金融生态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


马寅 玻色量子创始人&COO

养老金融核心之一是要做好投顾


图片


马寅表示,银行投资机构在面对高风险、长周期回报的硬科技项目时显得较为谨慎,尤其是对上市预期不明朗的项目。此外,险资对营收规模和融资轮次有较高的门槛,这使得早期阶段的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相反,券商基金和产业投资方则表现出更高的活跃度,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这些机构更愿意参与具有代表性的硬科技企业投资。


可以看出,核心原因依旧是科创企业自身的高风险特征和轻资产特征,使得银行传统的授信手段难以充分适配,必须进行风控模型的创新,来更好地评估科创企业风险。“希望银行体系能够跟进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马寅说道。


解琦 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

聚焦产品端、业务端、流程端进行科技赋能实践


图片


解琦表示,围绕银行与科创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对称问题,民生银行北京分行通过打造专业化科创服务团队、特色科创金融支行,建立独立评审通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风控准确性和服务效率,打破科创金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当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真正融合时,我们才能在科技金融领域找到一条有效发展之路。”解琦认为,从目前来看,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是毋庸置疑的事,各家商业银行聚焦产品端、业务端、流程端进行科技赋能实践。


赵卫星 重庆富民银行行长

要建立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科产融”生态圈


图片


赵卫星认为,服务科创企业需要建立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科产融”生态圈,例如,融资租赁就需要多方参与,自2023年起,重庆富民银行不断建立“科产融”生态圈,通过科技底层服务和数据流方式与保理公司和租赁公司等非银机构合作为相关产业提供服务。


近年来,利用科技赋能增效已经成为众多行业的转型关键词,利用科技手段助推科技金融,更好助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也将成为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赵卫星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降低出险事故概率,从而改变车险投保逻辑,这是产业数字化改变产业金融生态的一个典型案例。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科创企业应关注产业变化,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与科创企业商业模式变化结合。


顾骁勇 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传统风险评估模型已难以适应科技保险的需求


图片


顾骁勇表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多样,传统的风险评估模型已难以适应科技保险的需求。保险业必须要借助与科技企业或第三方机构,共同合作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


顾骁勇指出,一些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与科技企业合作制定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科技风险的特征和规律,从而为科技企业提供更精准的保险服务,提高自身在科技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当前也有部分小范围的探索尝试。这种模式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顾骁勇认为,一是可以进行数据共享与融合。科技企业拥有大量的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等数据,而保险公司则具备丰富的风险评估和保险精算经验,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与融合。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准确的评估风险、识别风险类型,从而搭建更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保险定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二是可以实现跨界合作专业互补。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在风险评估、保险产品设计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家则对自身所在领域的技术风险有更深入的了解。双方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更好地识别和评估科技风险。


三是部分领域可以探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保险公司与科技企业共同制定风险评估模型,有助于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以共同探讨风险分担的比例和方式,当风险发生时,能够按照约定共同承担损失,增强双方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科技企业的投保意愿。


刘昊飞 盛景嘉成创始合伙人

专业机构有望跨越周期获得更多关注


图片


刘昊飞表示,年内多项政策提到发展耐心资本,而耐心资本的提出也使更多行业外人士了解到长期资本的价值所在,但由于这类资金流动性差等问题,导致很多基金被迫做了长钱。在这种情况下鼓励更多长钱进来,实际上并不容易。


刘昊飞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当前政策的支持反映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也说明国家意识到了创投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表明,国家正通过政策手段对行业秩序进行重整,旨在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换言之,行业本身也有分化,非专业机构将逐渐退出市场,而专业机构能够跨越周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支持。


刘昊飞认为,从宏观上来看,这些政策对一级市场整体利好,但在解决募资难、长期耐心资本引入创投市场的闭环过程中,仍存在当前政策未能触及到的卡点,未来需要有效打通,才能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圆桌二:财富管理新方向


低利率时代不仅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还深刻改变着投资者的财富管理策略。低利率时代将会给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带来哪些变化?低利率时代下,如何找到投资更优解?在“低利率下 财富管理新方向”的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上述话题展开讨论。


宁威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等方面要积极应对


图片


宁威表示,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财富管理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居民财富管理的风险偏好从追求财富增长转向财富保值,市场对于稳健型投资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趋势促使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和资产配置上进行调整,以满足客户对于财富安全和风险管理的需求。


特别是在保险领域,宁威认为,保险产品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的比例显著提升,反映出居民对于风险保障的重视。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高净值人群对于海外投资资产配置的需求也在增长,这要求财富管理机构在全球视野下寻找投资机会,并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资产配置方案。


宁威指出,在理财产品方面,投资者显示出对稳健收益产品的偏好,尤其是固定收益类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持续增长,反映出市场对于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追捧。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银行理财通过资产配置分散化和增加稳定估值资产配置等多种方式,增强了产品的抗波动能力。此外,随着股市回暖,含权理财产品成为发展方向之一,银行理财通过“固收+”理财加强权益市场布局,以满足投资者对于多元化配置的需求。


宁威表示,总体来看,低利率时代对财富管理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资产配置、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同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秩序的重整也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王玉改 长城人寿保险总经理

客户偏好跨地域、多币种工具


图片


王玉改认为,从全球来看,很多国家已经走过了低利率时代,这些国家在走过低利率时代时,寿险保费反而呈现了上涨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在低利率时代居民财富管理的风险偏好逐步从创富转向守富,财富安全是财富管理的主要目标,资产配置偏好更加稳健。


整体而言,客户在全球理财中更重视流动性安全与家庭目标达成,偏好跨地域、多币种工具以分散风险,同时对理财师提供综合服务及达成目标的能力要求提升。


王玉改表示,单纯的比拼产品性价比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在购买产品时主动选择的动因提升。“分红险是未来一段时间行业的主要产品方向已经在业内形成了初步共识。”王玉改直言。


王玉改指出:“分红险销售更加复杂,需要了解保险保障+保底收益+浮动收益三方面的产品属性,这就需要对保险公司的投资理念及资产配置也有了解和研究,对销售队伍的要求较高,销售人员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此外,消费者多年来习惯了固定利率类保险产品,对浮动收益类产品需要一定时间的接受和教育。”


张吉华 嘉实财富总经理助理

注重实现全家庭生命周期的目标达成


图片


张吉华表示,近期客户在全球理财配置时,在需求、工具以及顾问服务三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变化。


具体来看,低利率环境下,家庭个人理财由关注复利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流动性安全和落袋为安,注重实现全家庭生命周期的目标达成。


工具方面,客户对于跨地域、跨资产、多币种的解决方案接受度变得更高,认为这些工具和方案能够帮助分散风险,降低不确定性的冲击。


此外,张吉华提到,客户对理财师或者投资顾问所提供服务的要求也在提升。低利率环境下,资产波动加大,客户对理财方案达成自己目标的概率更加关注。客户逐渐从关注单一产品,转变为要求在投顾服务的过程中体现综合使用多种工具达成自身财富目标的可能性。


张吉华指出,全行业到现在为止迎来一个信息交互更加便捷,交易工具更加透明、高效、低成本,解决方案也更加个性化的时代,财富管理则也进入到以客需为驱动,助力客户及家庭实现其财富目标的“买方代理”新时期。金融科技的加持,有助于理财顾问更全面地了解其客户,围绕客户的增值、生息、保险保障需求,搭建科学的账户配置,使用高效的解决方案,外加长期陪伴,最终达成财富目标。


赵忠哲 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助理

客户投资预期多元化


图片


赵忠哲表示,客户的投资预期呈现多元化,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我们致力构建一个科学、量化的资产配置体系,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首先,该体系根据客户风险偏好和人生阶段进行大类资产比例切分;其次,引入仓位管理概念,结合宏观环境、股债性价比给出量化的仓位建议,确保每一次投资决策都有据可依;再者,利用量化工具帮助客户实现权益配置底层行业的风格均衡;最后,专注于产品选择与优化,例如评估基金经理在自己风格下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


李伟华 信银理财投资研究部副总经理

加强存量客户的陪伴与转化


图片


李伟华表示,信银理财加大了对含权产品的布局,以期待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收益来源。为了应对权益市场的波动性,信银理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严格控制仓位、加强止损止盈机制、采用成本保本策略,充分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来降低风险。


针对客户结构特点,李伟华强调,信银理财将加强存量客户的陪伴与转化,逐渐引导客户接受“固收+”含权类产品,并探索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权益理财品牌,吸引更多新投资者。


宋玮 工银理财研究部副总经理

低波稳健理财产品是理财赛道客户最大偏好


图片


宋玮表示,理财公司一直努力为客户平衡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客户满意的投资回报,理财公司清晰地感受到低波稳健理财产品就是理财赛道客户最大的偏好,也是理财公司的重要优势。


展望明年,宋玮认为,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总体上应当坚守安全资产,控制整体风险敞口,同时平衡好风险资产内部结构。利率方面,中长期来看债市牛市仍延续,长期有利于银行理财;权益方面,A股中长期配置空间和机遇将更加凸显,其中应重点关注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红利与央国企改革等主题。


揭晓


图片


2024年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获得企业为: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人寿北京市分公司、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中金公司、度小满。



编辑丨王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