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闹了一个大乌龙,自家的舰载战斗机被自家军舰发射的导弹击中,算是丢人到家了。
事件发生于12月21日夜间,当时美国海军“杜鲁门”号航母起飞了F/A-18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目的是打击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击落胡塞武装发射的导弹和无人机。
然后,好巧不巧的是,一架美军F/A-18战斗机被航母战斗群的“葛底斯堡”号巡洋舰锁定,并向其发射了防空导弹,该战机被导弹击中,飞机坠毁在红海地区。万幸的是,两名飞行员成功跳伞,其中一人轻伤。
这是美军时隔21年以后再次误击本国的F/A-18舰载机。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两架美国海军的F/A-18战斗机在伊拉克执行任务后返回“小鹰号”航母,结果在返回途中,一架战机被美军“爱国者”导弹营当成了伊拉克战机,随即“爱国者”导弹连发射了两枚导弹,击中了怀特中尉驾驶的F/A-18,导致机毁人亡。
就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仅美英联军就报告了17起友军误击事件,比如英军战机被美军“爱国者”导弹击落,美军战机把地面的英军误认为伊拉克军队。对于当时的英国军队来说,最大的威胁并不是萨达姆的部队,而是美军。
说到这,很多围观群众不禁要问,美军的技术这么落后吗,难道都识别不出来友军和敌军?难道美军战机和军舰安装的敌我识别器都已经失效了吗?
其实,早在二战时期,敌我识别装置就发明了出来,如今像战斗机这种高价值装备上更是百分之百安装了敌我识别器。
一般敌我识别器的工作原理是,由询问器发射事先编好的电子脉冲码,若目标为友方,其应答器接收到信号后会发射约定好的脉冲编码。如果目标没有回应,或者回答的脉冲编码不对,那就是敌军。
然而,受到多种因素干扰,敌我识别器可能失灵。比如,在烟、雾、雨、雪等恶劣天气,或者存在电子干扰的环境中,信号传输可能受阻或失真,导致识别错误。又比如,作战平台间数据链传输不稳定、不及时,单元无法及时共享准确的目标信息、位置和作战任务等,易产生误判。另外,现代的敌我识别器非常复杂,零部件众多,完全可能发生故障,一旦故障发生,那就可能发生误击事件。
还有,任何高端的装备都需要人去操控,而在高度紧张的战场环境下,是人就可能犯错,一旦犯错就可能出现灾难性后果。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未来我军也可能面临跟美军一样的复杂战场环境,如何避免闹出美军的笑话,确保各军种协同完成作战任务,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