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47岁的李姐(化名)身高170cm,体重只有84斤,站在同龄人当中纤细高挑、鹤立鸡群。和其他人最不一样的是,一旦美食当前,她没机会大快朵颐,而是如临大敌。
大约从20多年前起,李姐就得了“怪病”——吃饭时吞咽不顺畅,食物噎在胸口,要不停喝水才能顺利把饭吃下去。
李姐老公常常调侃说,老婆“嗓子眼细”,让他也改变了用餐习惯,吃饭细嚼慢咽,花的时间要比别人长许多。
IC photo
近两年,李姐吞咽愈发困难,有时稍微吃点偏硬的食物,一旦没有嚼碎,不仅会恶心、呕吐,半夜还反酸烧心,甚至整个胸口都隐隐作痛;有时连喝口水都困难。特别是在紧张或者生气时,症状会更加明显。
李姐上网检索过自己的病症。结果却莫衷一是——有说是胃食管反流病,有说是食管肿瘤。在老家医院,她被诊断为“胃贲门狭窄”,用药后症状有所缓解。
今年12月初,李姐的哽噎感加重,吞咽时胸口会剧烈疼痛,稍微吃点东西就会反酸,难受得无法入睡。
前两天和同事们聚餐时,她推脱不过,勉强吃了一块红烧牛腩。谁料,咽下去后发生了可怕的一幕——牛肉像是“顶”在了胸口,本想喝水顺下去,没想到水也喝不进去,全部都呕吐了出来,呕吐物还反流到鼻腔,让她苦不堪言。
当地医院给李姐用药后,她病情无明显好转,仍反反复复,人也越来越瘦弱。看着她极差的营养状况,医生更不敢贸然麻醉开展贲门的相关手术。
身体的这扇“门”坏了,专家巧手修复
由于无法正常进食,李姐的营养状况越来越差,她慕名求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二)副主任李爱清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
在消化内科(二)做了钡餐造影、食管压力测定等一系列检查后,她很快被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
通过影像检查,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姐食管明显扩张,但在食管下段和胃交界处却突然变窄,交界部狭窄呈“鸟嘴”样,与粗细均匀的正常食管大相径庭,这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典型表现。
人的胃有两个门,一个是与食管下段相连的贲门,即胃的入口。另一个是与肠道相连的叫幽门,即胃的出口。
贲门处有肌肉(括约肌)能舒缩,就像一个开关,当食物下来时,贲门就会张开,当食物进入胃里后,它就会关闭,以防胃里的内容物反流到食道。
而李姐是个什么情况?因为贲门那里的肌肉太紧,食物咽下去后,堵在食管里下不去,造成食管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症,进一步加重食管的梗阻,还会造成上返。
针对贲门失弛缓症,有药物治疗、局部注射肉毒素治疗、球囊扩张术治疗和开胸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目的都是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从而缓解症状。但这些治疗方法各有其局限性,比如疗效不确切、易复发、创伤大、恢复周期长等。
李爱清主任医师建议李姐尽快接受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这是一种运用胃镜在患者的食管壁内打“隧道”,切断食管下段紧张的肌肉层的微创手术。既能解除食管下括约肌对食管的“束缚”,又能保留食管黏膜的完整性,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成功率高。浙大一院消化内科从2012年起在国内开展此类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李姐瘦弱贫血、血液携氧能力较差,对手术麻醉也是不小的挑战。在消化内科专家团队和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手术不到1小时就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困扰李姐的进食受阻问题得到立竿见影的缓解。
吃东西哽噎,有可能是这些病
“其实,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还要排查背后其他器质性疾病。”李爱清主任医师解释称,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在给李姐治疗过程中,还发现她的食管黏膜发生病变,取病理活检后发现了早期癌变。考虑到她对手术的耐受,计划将于12月底再次进行胃镜下的食管早癌微创根治手术。
在浙大一院消化内科,经常会有患者前来咨询专家,吃东西有哽噎感、打嗝、反酸,甚至咽不下去怎么办?消化内科(二)主任陈洪潭主任医师解释,吞咽困难可以分为口咽性吞咽困难和食管性吞咽困难。当发生口咽部炎症或溃疡,消炎后症状就会缓解;如果长时间吞咽困难,就要考虑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炎、食管癌、贲门癌、食管良性肿瘤、食管憩室甚至神经系统病变等多种可能,要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
此外,专家提醒,长期病程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有可能发展为食管癌,因此,早期及时干预治疗非常关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