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岁末,《文艺报》科幻专刊特别策划年末盘点,邀请7位专家、学者和作家共同回顾总结2024年中国科幻发展状况,展望未来前景。
——编 者
程婧波
2024,科幻土壤里的“瑞雪”
今年我最大的感受是,2024年是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大年”。这个“大年”不在创作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数量,而在于,今年科幻文学的土壤里播了很多种、施了很多肥。今年许多活动都是科幻土壤的“瑞雪”,预示着中国科幻文学在未来将收获颇丰。
9月3日下午,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北京闭幕
9月2日,在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开幕式上,我作为四川省青年作家代表之一,和来自全国各地300多位青年作家一起参会,还在青创会的科普科幻分论坛做了相关报告;9月18日,我来到鲁迅文学院第46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报到,开始为期3个月的学习;9月23日,我作为中国作协2024年新会员,回到东土城路25号,之所以用“回到”这个词,因为这是一次盛大而温暖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仅仅看我9月的行程,就足以感受到中国作协在播种、呵护和培育科幻文学的系列举措,我看到了中国作协对科幻作家的关怀,也见证了中国作协为作家办的一系列实事。
青创会上,我聆听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的讲话《青年作家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我备受鼓舞。宏森书记谈到,青年作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我写了20多年科幻,这也是我近年来的新感受和新发现:随着现代科技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渐走向深入和全面,科幻作品正在迎来崭新的历史定位和存在方式。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不断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和文化现象。究其根源,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时代。从科幻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中国科幻发源于梁启超和鲁迅等先辈们对西方科学的主动学习与接纳,后来也深深地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当中。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科幻正在成为欧洲精英文化式的科幻、美国大众文化式的科幻之外的第三种科幻文化脉络。
中国科幻的繁荣背后离不开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科幻小说虽然侧重描写的是未来,但科幻小说作家们都生活在当下。而当下,国家的科技实力为科幻注入现实动力。可以说,科幻写作正当时。传统与流行、古老与现代、想象与现实正在发生奇妙的融合。运用这些科幻题材、科幻元素、科幻手法的作品,既可以在传统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和《收获》上被看见,也能够在阅文、书旗、晋江、掌阅、七猫和番茄上见到。
从青创会上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身影,到中国作协组织的科普科幻作家回家活动,再到鲁迅文学院安排的丰富多彩的跨学科课程和文学现场、文学对话、文学研讨,我越来越意识到,科幻文学作品是理解现实、适应时代的文化桥梁,科技不仅是生产力工具,也是现代生活情感与梦想的源泉之一,推动着文学与科幻的深度融合,成为全球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文学院专门邀请了中国作协的老师宣讲“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我听了之后很受鼓舞。计划明年创作出版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尝试申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因为我相信,在科幻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探索者,每一颗心都可以是梦想家。科幻创作正当时,书写科幻,观照现实,展望未来,无愧时代。
(作者系青年科幻作家,鲁迅文学院第46期高研班学员)
吴岩
方兴未艾的科幻舞台剧
2024年,科幻戏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前些年的《三体》话剧之后,这两年又有一批作品闪亮登场。其中最著名的是深圳市委宣传部打造的大型科幻舞剧《深AI你》。这部舞剧选取人形机器人跟人类家庭之间的联系作为主题,讨论了亲密情感如何在碳基和硅基生命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整个舞剧作品场面恢宏,舞蹈动作编排也颇有特点。最终,该剧在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中入围前八名。
大型科幻舞剧《深AI你》
此外,值得提及的科幻舞台剧还有我跟尹迪、陈跃红共同创作的科幻哲理剧《云身》,庞贝创作的《独角兽》,刘懿娴、甘竹溪编剧的《银翼天使》。儿童科幻剧方面有黄亦杨在肖建亨科幻小说《梦》基础上编导的《小梅的梦》以及他跟我共同创作的《中国轨道号(春)》。这些话剧从多方面展现人类如何生活在现实跟未来交接的地带,表达了中国人对未来和科技发展的看法。
中国的科幻舞台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初,这种科学文艺的形式就已经被创生。1906年,洪炳文的《电球游》第一次在舞台上创造了瑰丽的科学景观。1922年,郑贞文的《爱之光》在书斋中创造了两座石像,分别叫“泰谟”(Time)“石佩姒”(Space),全方位介绍了相对论。20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刘兴诗的《我的朋友小海豚》等也被改编成话剧在舞台上演出。新世纪以来更是有《猫城记》被搬上舞台。
科幻戏剧比科幻小说在某些方面更符合大众的需求,它能与观众实时交流,能在现场不断改变表演方式,实现实时互动,并且,具有投资小、表演场地灵活,可以在演出过程中继续修改迭代等许多优点。以《云身》为例,剧中,人类的科技化身虚拟人“云身”由于原始身体对他们缺乏打理,放任自流,结果产生了更高的道德行为,在面对是否对云身进行矫正以便与人类相互对齐的问题上,科学家、原身和云身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立。故事在终极选择之前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思考和追问的空间。
再以《中国轨道号(春)》为例。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一批科研工作者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努力奋斗。该剧上演之前我们担心,一个发生在70年代的故事,能否感动今天的孩子?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被故事中人物的纠葛、冲突和友谊所感动。孩子们通过航天人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憧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
为了深入研讨科幻话剧,相关的学术活动也相应展开。除了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召开了《云身》研讨会,《当代比较文学》辑刊也制作了专号,邀请学者对科幻舞台剧进行讨论。所有这些变化让我感到,作为科学文艺的一种形式,科幻戏剧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黄鸣奋
科影融合 温而不火
从艺术角度看,我国科影融合领域前几年有过以《流浪地球》及其续集、科幻电视剧《三体》为代表的现象级热点,2024年进入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阶段。根据“豆瓣电影”的统计,截至12月11日,2024年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含动画)有大陆90部(含短片16部),台湾3部,香港3部;科幻电视剧有大陆82部(含动画剧50部),台湾5部。以上数字均包括中外合拍片。数量虽然不少,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这正是“温而不火”的特点。
在已上映的院线电影中,科幻片为数不多,反响迥异。《开心超人之时空营救》被小朋友视为寒假的第一份礼物,好评如潮。随后上映的科幻片反响不一,总体平平。《从21世纪安全撤离》风格独特,设定新奇(打喷嚏就能穿越),口碑两极分化。国庆档《749局》致力于表现热血营救与自我成长的主题,但其叙事令众多观众失望。12月1日上映的《星际征途》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唤起人们的无穷遐想。网络科幻电影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院线科幻电影,内容不乏亮点。例如,《星门深渊》特效异彩纷呈,原因之一是在横店拍摄时建成了该基地最大的科幻影棚。科幻电视剧虽然数量可观,但似未获得影评人太多关注,豆瓣电影有评分的仅《我的三体》(第四季)、《19层》两部。
《熊猫传奇——黑洞之吻》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设有科技单元,6部优秀影片获奖,包括中国科技馆团队制作的特种影片《熊猫传奇——黑洞之吻》等。“光影科学梦”科幻科普科学家精神电影全国巡映活动4月下旬启动,持续至年底。2024年中国科幻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以科幻电影周为配套活动,已公映的科普电影有以寒武纪考古为题材的《寻秘自然:地球往事》,以经典物理学“湍流之谜”、天文学“快速射电暴”为题材的《寻秘自然:无形之力》等。这些都是本年度值得关注的科影融合实践。
从技术角度看,2024年科影融合领域令人瞩目的现象级热点是人工智能应用。全球首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长篇电影《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Our T2 Remake)3月6日在洛杉矶首映。我国也已经出现了以“人工智能+游戏引擎”方式制作的实验动画片,比如科幻动画片《钢铁之城》等。博纳影业与抖音运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共同出品了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也制作了多部微短剧,其中包括科普类的《AI看典籍》、科幻类的《奇幻专卖店》等。艺术爱好者用大模型制作了大量科幻短视频。与此同时,南京的蓝星球科幻电影周至今已经到第六届,它是全球首个明确欢迎AI共创的电影节展。2024年9月,首届中国(象山)北纬30°科幻电影周也以“AI共生时代,拥抱青年与海”为主题。从类似例子推测,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影视制作领域产生强有力影响,促进科普科幻类作品的繁荣,拉升科影融合的热度。
(作者系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
詹玲
在跨界视野中提升理论深广度
随着中国科幻在新世纪以来的持续繁荣,科幻研究也相应地不断向前推进。知网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的中国科幻研究论文已达百余篇,其中博硕士论文15篇。数量虽略逊于2023年,但相比其他时期,依然十分可观。科幻文化产业研究、科幻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和创作现象研究占据研究主体。近年来,中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无论在阅读、影视,还是游戏、文旅方面均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相关研究数量也随之攀升。2024年,仅聚焦《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影视化改编的论文就有10余篇,既有改编叙事策略、跨媒介叙事、共同体意识等本体性研究,也有科学传播、跨文化语境等的交叉性研究。科幻文学史研究集中于现代科学小说和“十七年”科幻小说两个历史阶段。肖汉的《承续开拓与时代脉络:“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研究(1949-1966)》是颇值关注的科幻小说史学术专著。相较而言,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和创作现象研究的视点较为分散。人类世与生态意识、反乌托邦、空间想象、未来主义等等,都是研究者从近年来科幻小说创作中抓取出来,集中探讨的议题。不同于前些年的作家作品研究中刘慈欣及其《三体》“一家独大”,近两年来除知名度高的科幻作家外,一些新生力量如天瑞说符、海漄、严曦、慕明、糖匪等也都开始进入个案研究的视野。
《承续开拓与时代脉络:“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研究(1949-1966)》,肖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总体而言,上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分述有三:一是科幻研究表现出“跨学科”“跨文类”“跨媒介”等跨界特质。文本、游戏、动漫、影视、文旅等多种研究对象并举,研究者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科技哲学等其他学科切入的兴趣,大于单纯的文学叙事研究的新研究形态,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考路径。但文本叙事研究不足,难以助力当下科幻创作质量的提高,是需要注意和改善的。二是针对新的创作现象以及年轻一代作家作品的研究,突显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在新技术变革时代展现的敏锐现实关怀。尤其是不少研究者将科幻置于当代文学的整体场域进行考察,这对思考科幻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不过,持续性关注新世纪科幻创作的重量级研究者偏少,青年批评家群体占据多数,他们一方面具有批评的活力和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思考深度、视野广度上略显不足。三,海外的中国科幻研究活跃,宋明炜的《看的恐惧:中国科幻小说诗学一种》,宋明炜、李桦和霭孙纳檀主编的《中国科幻小说:概念、形式和历史》等著作,为国内科幻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此外,例如陈楸帆、江波等科幻作家,都在创作之外,有极具洞见的科幻评论文章发表和出版。科幻学界需要有效地汲取这些海外学人和作家群体的相关学理思考,用以推进科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卫英
科幻出版要更精准触达读者
2024年对于科幻文学出版领域而言,是成果颇丰却也充满挑战的一年,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未来文明模拟器》,陈楸帆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24年6月
诸多优秀科幻作品得以问世。一些长期活跃在科幻文学圈内的实力作家持续发力,推出了情节更跌宕、设定更宏大的长篇科幻巨著或经典作品套装,在想象力和深度上都达到了新高度,不仅巩固了原有粉丝群体,还吸引了不少新读者。例如张之路等的“百年科幻”系列,赵华等的“科幻中国”系列,以及陈楸帆的《未来文明模拟器》、宝树的《时空创生研究所》等。科幻作家江波还推出了创作心得的结集《不管三七二十一》。同时,新星辈出,年轻科幻作者带着独特视角和新颖创意的作品崭露头角,为科幻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比如科幻小说《维度》的作者李易谦、《20任务:沌太熵辇》的作者王子依等。
此外,科幻作品短篇合集和科幻研究类著作也持续出版,如程婧波、石以主编的《故山松月》,董仁威、三丰主编的《超新星宇宙》,郭振宇等主编的《宇幻光年》和陈晨主编的《未来序曲》,“科幻星系丛书”《失控边界》《文明的颂歌》《今夜有龙飞过》《弃日无痕》《郁林星记事》,以及“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幻研究丛书”《中国科幻发展年鉴2024》和《世界科幻动态年刊2023》等。
2024年,科幻文学趋向为主题的多元化拓展。以往常见的星际探索、外星文明题材依旧热门,但今年更多聚焦于人类与科技深度融合下的社会伦理、虚拟现实对现实生活的冲击等贴近当下生活的主题,让读者在科幻畅想中也能反思现实。跨领域融合趋势明显,科幻与悬疑、冒险等元素结合,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复合型故事。
然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大量科幻作品涌入,导致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作品存在创意匮乏、情节老套等情况,影响读者对科幻文学整体的观感。另一方面,尽管科幻受众群体在扩大,但相比其他热门文学类别仍显小众,宣传推广的难度和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很多优质科幻作品难以被大众熟知。
科幻文学出版有着广阔前景。随着科技持续发展,会为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素材,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都将化作精彩故事的基石。出版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优质内容的挖掘和筛选,助力有潜力的作者成长,同时利用新媒体等多元渠道,精准触达科幻爱好者,扩大科幻文学的影响力,让这一充满魅力的文学类型绽放更耀眼光芒,在出版界书写更辉煌篇章。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长)
鲍远福
跨类混融的网络科幻
回顾2024年网络科幻文学发展,首先是新兴子类型不断涌现。其一,除了继承黑科技、星际高武等传统叙事类型,赛博朋克、时空穿梭、“国潮科幻”等贴合传统文化和题材属性的新兴子类型日益受到关注。《深海余烬》《故障乌托邦》《天才俱乐部》等作品,在赛博朋克题材中展现出独特的世界观和故事架构,通过对虚拟现实、生成式AI等元素的运用,探讨了人-机伦理与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其二,“超短篇”网络科幻小说爆火则让网络文学的这个“亚类”家族拥有了更多实现想象力创造的赛道。每天读点故事、豆瓣阅读、知乎等中小平台上的现象级作品如《刺秦》《木客筑术》《凛冬》等短篇佳作,它们对青铜文明、星宿传说和文物古玩等紧密贴合“国潮文化”内涵的叙事要素的改造和创新,令读者耳目一新。
《筑梦太空》,飘荡墨尔本著,作家出版社,2024年7月
其次是叙述主题密集呈现现实与近未来的逻辑关联。创作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当下现实如何向未来延伸的“近未来”题材,如基因工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出现了不少反映科技对社会、人类生活影响的作品,像《筑梦太空》描写中国商业航天从起步、到经历低谷重新出发、再到立足全球的发展历程;《初夏的函数式》聚焦科技工作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卫星研制自立自强的奋斗实践;《萤火之城》重点反思人工智能社会到来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第九农学基地》探讨变异植物与人类幸存文明之间的博弈,彰显生态文明保护、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再次是“科幻+”成为推动科幻网文跨媒介内容创新的内驱力。一是科幻网文题材的百花齐放促使其IP改编价值加速释放,出现了“科幻+”短视频、游戏、动画、AI生成系统等的新文创产品,典型代表如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开发的智能小说创作系统“灵咔灵咔”,它可以在强大数据引擎支持下通过提示词创作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长篇网络作品;另外,《我们生活在南京》的影视化以及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也备受业界关注,成为年度热门话题。二是跨媒介融合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语境共同推动网络科幻小说内容、体裁和结构的融合,使之呈现出主题类型融合的审美属性。本年度网络科幻小说创作在继承传统科幻软和硬两种类型美学风格的基础上,不断产生融(混)合科幻、拟(类)科幻、国潮科幻等新的类型样式,像每天读点故事平台提供的短篇作品(如《木客筑术》《刺秦》等),以及橙光互动平台上提供的语言、图像和互动(游戏)元素相结合的科幻作品(如《末生》《潜入者》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网文的叙事范式、文本结构和文体属性,拓展了想象力建构的边界,构建了强互动关系视域下的后人类美学话语,科幻文学的审美内涵也因此具有更丰富的理论向度。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付昌义
科技热点孕育科幻创作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2024年的科技热点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科幻作家从科技热点中吸取科技的养分和创意的灵感,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更会以创作的方式思考科技热点给人类带来的复杂影响,从而提醒我们思考正确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2024年科幻作家关注的热点大概有如下方面:
其一是航天领域。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进行了四次飞行,分别是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以及两艘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而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更是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的首次。
2024年关注中国航天的科幻代表作是网络作家飘荡墨尔本的网络科幻《筑梦太空》,小说通过多个维度的叙述回顾了中国航天发展史,探索了人类向外太空移民的可行性,并深入探讨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此外,小说还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后的未来科技进行了充分畅想。其中,比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空间的脑组设定,氦三投掷计划,太阳系数字模拟系统,地外大气改造等等充满想象的未来科技设定,让读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充满了浪漫想象。
《天才俱乐部》,城城与蝉,起点读书
其二是元宇宙领域。2024年9月,Meta在年度开发者大会上首度推出了Orion AR眼镜原型,这是款非常轻便又好用的头戴设备,非常符合科幻小说中所描绘的元宇宙设备。第35届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的《天才俱乐部》,将现实与梦境所构成的虚拟现实交织在一起,并影响未来的变化,主人公在梦境与现实中交叉穿梭,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虚拟现实中拯救人类未来。作者的复杂设定让读者去思考,应该做一个选择确定未来的宿命论者还是充分发挥自由意志做未来的掌控者。
其三是人工智能领域。随着OpenAI的 GPT-5发布,人工智能写作的话题也越来越引起文学创作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等许多领域的关注。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采用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匿名参加科幻比赛并获奖,华东师大王峰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创作了百万字小说《天命使徒》。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类来创作文学作品,这个问题既让人担忧,也让人期待。
当然除此以外,绿色能源、气候变化、未来农业等热点也给科幻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这需要科幻作家深度关注科技发展的广度,并坚持创作,为未来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预测可能的方向。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2月23日5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查看原图 1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