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渐行渐远,在这一年中,又有一些人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
他们曾用平凡的笔触写出伟大的故事,用执着的研究推动社会的进步,用对生命的热爱记录时代的激荡。从学术殿堂到文学舞台,从艺术长廊到思想前沿,他们为我们点燃了智慧的火炬。死亡带走了他们的身影,但逝者的精神总能如灯火般点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在这一年告别的节点,让我们怀着感恩与敬意,铭记这些曾为世界增添光彩的人。回望这些离去的身影,或许也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最佳方式。
整合 | 李永博
戴逸
历史学家
能够参加《清史》编纂,是人生最大的幸运。清史是我们的新兴学科,清朝灭亡以后,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文革”之前,我们对清史没有丝毫肯定的地方。可现在,我们逐渐发现了清朝的价值,清朝奠定了我们大一统的版图,形成了我们现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局面,这些全部是清朝带给我们的意义。
——戴逸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鸟山明
漫画家
2024年3月1日逝世,享年68岁
鸟山明(1955-2024),日本知名漫画家。代表作有《龙珠》《阿拉蕾》等,亦为《勇者斗恶龙》《蓝龙》等游戏担当角色设定。鸟山明的作品如《龙珠》等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推动了日本漫画的发展,还跨越文化和语言界限,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影响了大量漫画创作者和读者。
——漫画《龙珠》35卷封面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丹尼尔·卡尼曼
学者
2024年3月28日逝世,享年90岁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让人们相信谎言的可靠方法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区分耳熟的话和真话。独裁者和商人都了解这一点。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
齐邦媛
作家
齐邦媛(1924-2024),作家,学者,《巨流河》作者。2005年开始撰写回忆录《巨流河》,历时四年,引发关注。此外,齐邦媛一生致力引介英美文学,并将台湾文学英译推介到西方世界,被誉为“台湾文学的知音”。她多年来致力于台湾现代文学英译,推动吴浊流、王祯和、黄春明、李乔、郑清文、朱天文、平路等代表性作家的文学作品英译工作,提高台湾文学在国际间的能见度,1972年英译编选《中国现代文学选集》,译介台湾1949年至1974年的文学作品,颇受国外重视。另编有《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小说卷》,及英文评论译述多种。
1946年,我们是第一批回到武汉大学校园的学生。在四川的时候,总听老师们说武大宫殿式的建筑多么宏丽,东湖多么浩瀚,但当我初次踏上珞珈山时,却只见满目荒凉。
那时朱光潜先生已在北大文学院筹划新局,他临行聘请吴宓教授来武大做我们的系主任。吴先生未随西南联大回北平,而来到武汉,大约就是与朱先生的私谊。我已读到大四,吴先生建议我以雪莱的长诗《Epipsychidion》作论文,我研究了一阵,觉得雪莱那种恋爱观和我的“钟情派”不同。不久,吴先生召我去,把我拟的大纲几乎改了一大半。他用毛笔写了两页英文大纲,并且加上一句中文:“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他告诉我,要朝一种超越尘世之爱去想,去爱世上的人,同情、悲悯,爱不是两个人的事。
大学毕业,前途茫茫。父亲在我这年纪一心要救的中国,如今处在更大的战乱之中。六月下旬,我从汉口搭船回上海。那艘船上沿着栏杆,用粗麻绳连环绑着近百名年轻男子,都是要去支援北方“剿共战争”的新兵。当晚我倦极睡去,朦胧中听舱外人声喊:“有人跳水了!”长江正在涨水期,滚滚浊流哪有生路?军官用大电筒往水里照,有个兵开始哭泣,引起更多哭声。一个粗重的声音喊:“再有人哭就开枪!”哭声戛然而止。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我有生之年,忘不了他们枯干的颜面。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她 ▼
严文明
考古学家
2024年4月14日逝世,终年92岁
严文明(1932-2024),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洛阳王湾遗址、河南大司空村遗址、山东长岛北庄遗址、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的田野考古和室内整理工作,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考古学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等方面都有所创获,在多个方面引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2023年12月,严文明被“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授予“终身成就奖”。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丹尼尔·丹尼特
哲学家
2024年4月19日逝世,享年82岁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1942-2024),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对意识、自由意志、宗教、演化生物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与理查德·道金斯、山姆·哈里斯及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一同被称作“新无神论四骑士”。
丹尼尔·丹尼特对于“意识”独树一帜的理解和看法,深刻影响和推动了如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被许多业内人士誉为“AI先驱”。他的多部作品已被翻译为中文,包括《自由的进化》《意识的解释》《我是谁,或什么?》《达尔文的危险思想》等,在中国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保罗·奥斯特
小说家
2024年4月30日逝世,享年77岁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2024),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院士,代表作包括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巨兽》,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评论集《饥渴的艺术》等,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美国约翰·科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并多次入围都柏林文学奖、布克奖、福克纳小说奖等。
我主要表现的就是人的内心状态,我觉得这胜于其他任何东西。内心世界最值得写。而另一方面,生活如此充满双重性,人类的命运布满了矛盾。矛盾、对照、谬论,这些东西最能触及我的心,对我而言,这就是小说的意义所在。我就是通过小说来表达我对命运矛盾的看法。
我笔下的一些作家们的确有的遭遇了失败,或者突然出现的变故让他们的内心一落千丈,但这些困难的时候却正好是一个考验的时刻,只有在这种危机时刻,他们才可能通过重新寻找自己,发现真正的自我。你只有触碰天空之后,才能脚落大地。
生活是一个大的旅途,一直在不断地变。事实上我并不关注他们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我只关注这个变化的过程。每个人都在挣扎着求生,在内心和外部压力之间做个平衡。这个是我最感兴趣的。
——保罗·奥斯特接受《巴黎评论》的访谈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艾丽丝·门罗
作家
2024年5月13日逝世,享年92岁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2024),加拿大短篇小说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短篇小说最初在《加拿大论坛》等杂志发表,并于1968年结集出版。此后,门罗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她的主要作品包括《我年轻时的朋友》《逃离》《公开的秘密》《亲爱的生活》等。随着门罗的故事范围和复杂性不断延展,她的声誉也在提高,获得过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英国布克文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等,并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颁奖词称她为“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
门罗的写作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书写的典范。她的小说主角通常都是女性,借由女性角色的视角展现丰富而幽微的女性处境。同时,她的作品又兼具时空的广度,折射普通人生活的意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称她为“当代英文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萨尔曼·拉什迪赞许她是“形式大师”,乔纳森·弗兰岑曾直言门罗是“小说的信仰之一”。她的离世在文学界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间。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里面。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如同贾米森太太会说的那样——也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不再有人会恶狠狠地怒视着她,不再有人以自己恶劣的心绪影响着她,使得她也一天天地愁眉不展。
那她还能去关心什么呢?她又要怎样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活着呢?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她▼
詹姆斯·C. 斯科特
学者
2024年7月19日逝世,享年87岁
像支配一样,抵抗也需要在两个战场上同时进行战斗。潜隐剧本并不只是幕后的抱怨和牢骚, 它是通过一系列脚踏实地、低调谨慎的策略做出的实际行动,这些策略旨在使剥削最小化。以奴隶为例,这些策略经常包括暗中偷窃、 顺手牵羊、假装忽视、逃避工作或敷衍劳动、拖延不动、秘密交易和秘密生产以便用于出售、破坏谷物、牲畜和机器、纵火焚烧、逃之夭夭等。农⺠通常采取的策略则包括非法获取、蹲坐地头、非法拾穗、以物抵租、清空秘密场域、拖欠封建税费等。当罕见的公开政治生活礼仪被剥夺或被摧毁时,正如它们所通常发生的,基本形式的潜隐政治却仍然在为无权者提供着纵深防御。
——詹姆斯·C.斯科特《支配与抵抗艺术》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乐黛云
学者
2024年7月27日逝世,享年93岁
在我看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并不是最新引进之物。且不说古代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化(如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等)融合过程中,关于文学的比较、筛选和相互影响的研究,也不说魏晋以来印度思想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以及当时有关比较、翻译的论述,就从现代说起,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也可上溯到1904年王国维的《尼采与叔本华》,特别是鲁迅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鲁迅的结论是:“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也就是说,必须在与世界文学的众多联系和比较中,才能找到发展中国新文学的途径。
茅盾在1919年和1920年相继写成的《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和《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文章中首先比较了“西方民族之三大代表——英、法、俄”的文学,指出:“英之文学裔皇典丽,极文学之美事矣,然而其思想不敢越普通所谓道德者一步”;“法之文学家则差善矣,其关于道德之论调已略自由,顾犹不敢以举世所斥为无理,为可笑者,形之笔墨。独俄之文学家也不然,绝不措意于此,绝不因众人之指斥而委屈其良心上之直观。”中国现代文学本身就是在比较和借鉴中发展起来的。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前驱。
——乐黛云《九十年沧桑》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她▼
李政道
物理学家
2024年8月4日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1926-2024),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9年至1989年,李政道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1985年,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持续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生力军数十万人,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现在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时代。物理学正处在一个极其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就像20世纪初那样。20世纪的前25年,相对论、量子力学相继被提出。20世纪中期,当我开始做研究的时候也是很兴奋的,但是时代不同,因而我们以更快的步伐做研究来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今天我们面临着与20世纪初期同样巨大的挑战,并且相信我们做出的结果将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
我想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因为他们以为物理学已经过时了,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在我们的宇宙中,除了暗物质和暗能量外,我们已知的物质的基本成分是12种,但50年前我们仅仅知道2种。现在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期待新的爱因斯坦、新的玻尔、新的费米的出现。
——李政道获诺奖50周年时的访谈
痖弦
诗人
2024年10月11日逝世,享年92岁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如歌的行板》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聂华苓
作家
2024年10月21日逝世,享年99岁
聂华苓(1925-2024),作家,翻译家。20世纪60年代,她定居美国,任教于爱荷华大学。1967年,聂华苓与她的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前往爱荷华大学进修创作。截至目前,“国际写作计划”已有逾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作家参与,莫言、王安忆、痖弦、陈映真等我国诗人和作家都曾参与。她也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是20世纪华人文学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聂华苓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集以及传记等,部分作品在中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多国出版,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被列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此外,她还著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千山外,水长流》,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散文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其他作品《爱荷华札记》《沈从文评传》《三生影像》等。
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天——天和水一样浑。河里有条大龙把水搅浑了。大龙有很粗很粗的尾巴,还有数不清的毛臂,东刷一下,西刷一下,把河水刷得好高,好白,好亮,就是在蒙蒙亮的黄昏也看得见。
我从黛溪的栈房窗口可以看到对河的高山,高得看不到顶——一把很尖的黑剑一直刺上去。天没流一滴血就死了。峡里一下子黑了。
——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谷川俊太郎
诗人
2024年11月13日逝世,享年92岁
我的肝脏啊,再见了
与肾脏和胰脏也要告别
我现在就要死去
没人在身边
只好跟你们告别
你们为我劳累了一生
以后你们就自由了
要去哪儿都可以
与你们分别我也变得轻松
只有素面的灵魂
心脏啊,有时让你怦怦惊跳真的很抱歉
脑髓啊,让你思考了那么多无聊的东西
眼睛耳朵嘴小鸡鸡你们也受累了
我对你们觉得抱歉
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我
尽管如此没有你们的未来还是光明的
我对我已不再留恋
毫不犹豫地忘掉自己
像融入泥土一样消失在天空吧
和无语言者们称为伙伴吧
——《再见》,田原/译,选自《谷川的诗》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他▼
叶嘉莹
学者
2024年11月24日逝世,享年100岁
我是在战乱、苦难之中生离死别都经历过的。到了1943年,我十九岁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我就写了一首诗,叫《生涯》。
生涯
1943年
日月等双箭,生涯未可知。
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
眼底空花梦,天边残照词。
前溪有流水,说与定相思。
“日月等双箭,生涯未可知”,太阳升上来落下去,月亮升上来落下去,好像两支箭一样快,射出去就不会回来了。“生涯未可知”,我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完全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在战乱之中,在抗战沦陷之中,我不知道我的祖国哪一天回来,不知道我的父亲哪一天回来,不知道我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虽然经历过苦难,但是我毕竟活下来了。当时写这诗的时候是十几岁,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就写了下面的句子:“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夸父是说夸父追太阳,你想一个人怎么能追上太阳呢,所以最后夸父是渴死了,死在追太阳的路上。我说我就甘心,如果有一个光明的,我看到那是太阳,我就要追它,我甘心为我所追求的那一点光明而牺牲。鲁阳是古代一个人,据说鲁阳打仗的时候天黑了,因为天黑了不能打仗,他就举起他的武器说:“太阳,站住!”
据说西方《圣经》上也有一段记载,说太阳在古代某一个时刻曾经停留过一刻,这是个传说。能够给我多一点时间吗?能够让我多做一点事情吗?能够让我多一点追求吗?虽然我有这样的追求,可是“眼底空花梦,天边残照词”。空花梦,梦里梦到花是空花,是虚空的,其实人生的一切繁华都是虚幻的,都是要消灭的。《圣经》上说,“草必枯干,花必凋残”,世界上的一切荣华尽都如此。你看那落日的余晖,引起你多少留恋?像这样的感情,一方面我既要“甘为夸父死”,一方面我又知道“眼底空花梦”。其实你有这样的感情,或者对人生有这样的认识,真是“前溪有流水,说与定相思”。
我这样的感情说给什么人知道呢?我说前面有一条溪水,溪水是潺漫不已、如泣如诉,一直向前奔流的。我这种感受难以向人言说,我当时也没有向人言说过,如果我对流水说了我这一份感受,流水也会被我感动的。我以为人是很奇怪的,可能我是有某一种坚韧的性格,才能支持我在很多生离死别、悲苦患难之中健康地活到现在。
——叶嘉莹口述《我心中的诗词家国》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她▼
琼瑶
作家
2024年12月4日逝世,享年86岁
《我的故事》完了吗?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落地成尘!每次我以为故事已经结束,都会意外地跑出新的故事来,让我无法回避地卷进故事里。经过了鑫涛插管的“生死风波”,我更加认为,人来世间,是一趟苦难之旅,如何在苦难中挺立不倒,是最大的学问。我一生中,坎坷的岁月实在不少,痛楚的体验也深,我能化险为夷,完全靠我自己的迷信,迷信人间有“爱”就是最大的原因。假如有一天,我发现世间的人,都失去了爱的本能,我相信,我的精神支柱也就会随之倒塌了。我这几年,生活里的“大风大浪”,几乎没有停止过,我仍然坚信,会发生这些风浪,也是因为“人间有爱”!“爱的冲突”有时比“恨的冲突”更加激烈!
书评君曾经这样怀念她▼
打开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