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来自复旦、中大、暨大、广外、广大、广商等高校的与会嘉宾齐聚由南方都市报、N视频主办的“AIGC驱动时代变革,传媒业何为?”主题沙龙,研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等话题。“AIGC驱动下的新闻内容,要回归社会治理,要思考新闻本体性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刘涛提出的思考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和讨论。
重视AIGC产出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据南方都市报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介绍,12月18日启幕的“数启新篇,智绘未来”第七届南都智库周在京、穗、沪等多地举行8场思维盛宴,发布多项智媒成果,其中多场主题或内容都与“AIGC”相关。
南方都市报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现场发言。
他表示,南都已经关注到了目前AIGC所带来的新闻伦理和内容安全性问题,并也已经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新闻行业要跟得上AI。从整个社会前景来讲,则需要我们去重视AIGC产出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他希望通过和学界业界的对话交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在未来AIGC发展驱动下,具备更智慧的判断、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健全的运作。
AIGC驱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核心在“数据”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归根结底需要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两条腿走。”在沙龙活动现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专业会理事长张志安对主流媒体融合AIGC发展,提出了看法与建议。张志安表示,AIGC驱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关键与策略在于“数据”。
张志安在当天大会发言。
“‘数据’之一,可以理解为基于数据的评价体系。”他坦言,目前主流媒体生产内容的阅读量、点赞量、评论等可见性数据考核普遍进入编辑部,某种程度上,对于应用AI技术的编辑或记者则会造成一定考核压力,或使之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与思考。
他认为,基于AI技术应用,用数据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既是度量衡更是指挥棒,“但是指挥棒更重要的作用,是鼓励大家要注重传播的实效。这就要求需要不断完善度量衡的指标体系。”
137位AI主播的平均寿命是385天
通过研究从2018年到今年12月全国137位AI主播,中大新传院院长钟智锦教授做了题为《AI主播的传播效果与生存周期分析》的主旨演讲,分析影响AI传播效果和生命周期等学术因子。“从生存周期上看,AI主播平均寿命是385天,生存周期最短的只有两天。”
钟智锦现场做主旨演讲。
钟智锦表示,根据分析,AI主播的传播效果与技术先进性有关,“与真人越接近,它的传播效果越好”。传播效果和生存周期都与播报内容有关,不同类型的作品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生存周期。
根据研究,她发现AI主播的生存时长与播报时长有关,“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她表示,虽然越短的视频传播效果越好,但如果内容稍微有点深度,播报时间必然加长。“我们要思考,长时间的新闻播报,如何提高质量,提升受众的黏着度”。
AIGC新闻生产要思考新闻本体性问题
“AIGC驱动下的新闻内容,要回归社会治理,要思考新闻本体性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刘涛从媒体应用AIGC生产新闻内容的角度提出思考,并引起与会嘉宾共鸣讨论。
刘涛现场发言。
他坦言,目前,媒体应用AIGC基本处于简单的人机交互和互动协作层面。但实际上,需要思考的是,AIGC对新闻本体性回归和赋能问题。“可以通过定向训练大模型,在情感传播维度做文章。”
他以图像传播为例,进一步谈到,AIGC大模型从数据转化图像,提供了视觉化感知模式,媒体通过建立AIGC的认知框架和维度,在大模型中注入情感、观念、理解等相关数据,进而与受众情感共鸣,达到新闻内容的有效传播。
田秋生现场发言。
“回归新闻本体,是如今媒体生产新闻内容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田秋生同样认为,主流媒体拥抱AI的核心,是要回应社会真正需要的新闻内容,比如社会治理问题等,“大家都在焦虑AIGC的技术围困,实际上,更大的问题反而是优质社会新闻数量的下降。”
“借助AIGC增加精准度,促进国际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侯迎忠在沙龙现场,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谈及对媒体应用AIGC的传播效果。
侯迎忠现场发言。
他表示,目前,国际传播更多的是从主体、策略、渠道、平台、效果等这些方面来研究,但却忽略了传播对象,也就是对谁传播,“可以利用AIGC辅助研究传播对象。”
他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首先是借助AIGC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研究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媒体和舆论对中国的评价,进而更全面掌握分析国际传播现状、效果与问题症结;再者是借助AIGC更全面地研究传播对象,有助于更精准地瞄准报道对象国家或者区域来进行国际传播;最后则在前面两方面的基础上,借助AIGC有针对性地策划、采集、制作对不同国家的报道。
南都已创设AI频道、AI专栏和版面
南方都市报的AI主播诞生于2022年。南方都市报融媒编辑部编辑董晓妍在沙龙现场分享《AIGC赋能主流媒体传播变革的南都范式》。据介绍,南都的AI主播有两位,分别是基于真人形态的虚拟主播“小N”,和以3D动画形象呈现的AI主播“岭梅香”。
董晓妍在沙龙现场分享。
董晓妍表示,南都一直在做AI探索与实践尝试。
AI技术已经在“一报两端”的生产中大规模使用。“让一份报纸,也能玩转AI。”据称,在探索人机协同新闻报道常态化方面,南方都市报已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应用AIGC技术的纸媒。日前,“一报两端融媒转型活力提升项目”正式启动,南都从此有了自己的“专家型”AI编辑,也有了刚刚创设的AI频道、AI栏目和AI版面。
高校希望与媒体拓展AI工具应用空间
在当天大会活动现场,由南都、N视频携手腾讯混元AI、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以及广州市大湾区智能科技人才联合会联合发起大湾区AIGC赋能计划,将提供专业培训、创意大赛、共创策划、孵化空间以及AI平台技术支持,为创作者们提供实现梦想的理想环境。
苏运生现场发言。
“希望与媒体实现进一步的合作共建,拓展AI工具的应用空间。”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苏运生坦言,在AI浪潮下,如何实现传播人才力量更好融入到新趋势当中去,值得广泛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生产传播更多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好内容。
李中华现场发言。
“AIGC是服务于媒体、乃至学校、科研等各行各业的一种工具。”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广州市大湾区智能科技人才联合会理事长李中华在沙龙现场表示,AI技术应用对科研工作提质增效。同时,他还关注到广东高校人才对使用AIGC工具的需求问题,并强调用AI技术培养高校传播人才的重要性。
采写:南都记者 李芷琪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冯宙锋 黎湛均 张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