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芳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在中国石化销售上海石油在嘉定区的西上海油氢合建站内,“不喝油不充电”的物流车、公交车、环卫车甚至乘用车都能到这里快速补给氢能源。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氢燃料车辆在行驶中仅排放水蒸气,环保优势显著。每台车辆加注约需4至6分钟,可续航300公里至400公里。
如今,每天约有百辆车到这里加氢。而在几年前,如何给车辆加注、如何安全检查,如何应急处理,对加氢站的建设和工作人员来说,都是空白。周锦芳就在那时候主动挑起大梁,成为上海首座商业化运行的油氢合建站站长。
从一名普通记账员成长为油氢合建站站长,从轮岗大学生的带教师父到成立创新工作室、开展新能源作业关键点技术攻关,42岁的周锦芳先后参与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站点近10座,指导制定操作规范标准近20项,培养各类新能源人才100余人。她是开拓者,是团队主心骨,是新员工眼中“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知心大姐。
周锦芳为氢能源公共汽车加注氢气
“能手”变“小白”再到“百事通”
2019年,周锦芳被任命为首座加氢站的站长,彼时她已经在上海石油工作了19年。从“油站能手”变成了“氢能小白”,她非常忐忑,面对一个全新的、没有任何参考的领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干起来再说。
建站是她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她加紧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从场地设计到施工建造,从现场监督到设备检测,从骄阳似火到寒风凛冽,一天又一天在施工现场测绘规划,一次又一次走进设备区,对着设计图纸研究工艺流程,一遍又一遍翻阅资料、研究原理、琢磨流程。白天,在施工现场,她抓住机会和现场指导的氢能专家交流学习,实地学习氢能设备运行原理和操作技巧,牢记每一条管线与零部件细节;夜晚,她研读设备操作手册与工艺流程,学习氢能专业知识。在一次次挑灯夜战中,她掌握了新能源领域的知识、规范、要求。
暖心驿站服务顾客
得益于这段时间下的苦功夫,周锦芳参加了中石化氢能源(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加油加氢合建站管理手册》的修订工作,与众多氢能专家一起完善了氢技术行业规范标准,为氢能源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渐渐地,她从最初的“氢能小白”蜕变成站内的“百事通”。如何加注更安全、设备的例行维保频次如何把握……周锦芳带领团队开展“氢能源讲堂”特色活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强化员工实操技能。
一个弯腰动作诞生技改成果
近几年,氢能源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加氢车辆越来越多。周锦芳在工作中发现,加氢站每天要接待百余辆各种种类的加氢车辆,员工需要弯腰几百次来放置普通轮挡,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放置轮挡是加氢站的一项安全操作,避免车辆在加氢过程中移动,加注前放轮挡,加注后拆除,员工在操作中需要频繁弯腰,我就在琢磨有没有一些改进方式。”周锦芳带领团队,通过加装滑轮和手柄,让员工放置轮档时由“拿”变“推”,为员工减负,并多次调研员工使用体验,将手柄、木质部分改用轻便材料,便于员工操作,同时推杆长度正好处于车内司机的视角范围内,有利于司机能够判断轮挡是否撤离,防止异常事件发生,保证现场安全。现在这项小技改已推广至沪西所有加氢站,成为加氢员工的得力助手。
实际上,周锦芳所在的中国石化上海石油沪西分公司正是公司布局新能源的急先锋,先后推动中国石化在上海首座加氢站、首座换电站(捷能智电)和首座光伏站的投产运营。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新技术、新服务”,“周锦芳巾帼创新工作室”于去年应运而生。
周锦芳为徒弟讲解氢气加注要领
张雅婷是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工作室一共有7个成员,大家会在实际操作中碰撞出很多奇思妙想。比如,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们做了手持式氢气探测仪延伸杆。有一些加氢车辆,气瓶设置比较高,员工又必须手持探测仪对气瓶和管路口做检测,我们就根据这个情况,做出了手持式氢气探测仪延伸杆。”
为落实加氢站每两小时一次、近1700个检测点位的安全巡检要求,工作室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精心编写了12条安全点检口诀,方便员工日常记忆和操作。成员还自制科普小视频、化身“主播”,利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积极推广氢能源业务。
新员工把她视为“定海神针”
张雅婷大学毕业后就到了油氢合建站实习,周锦芳是她的带教老师。她眼里的师傅又严厉又温柔,对工作要求极其严格,在生活上又对他们这些新人倍加关心。
周锦芳为徒弟展示油品采样
“在加氢站这样的环境中,一旦发生氢气泄漏,若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心理障碍都比较大。”师傅的办法,是教他们用了解去破除恐惧,用每一步规范操作去建立信心,对待每一次操作都保有“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和审慎态度。
如今,张雅婷也成长为油氢加油站的站长。“从制度建设、员工管理到考核激励、设备运行,一遇到麻烦事,我第一时间就请教师傅,师傅总是耐心地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只要师傅在,我们就觉得心里很踏实。”
周锦芳则说:“徒弟们好学、勤奋的状态也影响了我。要学懂弄通很多新知识、新技术,电脑、手机等不会操作时,他们就反过来教我。”如今在创新工作室中,大家一起学习、讨论的气氛浓厚。“我们也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加氢的过程,更多场景能落地氢能应用。”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