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提升研学课程的实用性

研学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教育与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在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得到了广大家庭和青少年的青睐与积极参与。但是,伴随着这一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诸如“质价不符”“学而不游”“游而不学”“打卡走形式”等问题也频频登上热搜,反映出研学旅游产品品质与消费者对优质供给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

如何缩小差距,提高研学旅游产品品质?通过调研多家长期专注研学旅游市场的旅行社,分析他们为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的研学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提升研学旅游产品品质要从提升研学课程的实用性入手。研学课程是设计研学旅游产品的基础性工作,研学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有针对性、实用性,是决定研学旅游产品品质的重要内容。旅行社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就要紧密围绕所服务的那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立明确的、实用的课程目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逐一实现研学课程目标。

研学课程目标可以参考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制定。知识目标,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力目标,通过构建真实场景,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素养目标,提高学生修养,这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目标。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眼下要做的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复盘,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知识目标的实现。其实,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是偏理论、相对枯燥的,而研学旅游产品可以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加感性地理解学到的内容。

比如武汉一家旅行社设计了这样一个研学课程:“一亩白布”到底有多大?这是专门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设计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正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大数,如百万、千万、亿,对面积单位,如平方公里、亩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感性认识,很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亩白布”到底有多大,研学课程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完成计算“一亩白布”这样一项任务,对亩这个单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这个课程通常是在一所学校实施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首先,由研学导师将大致相当于一亩大小的布分为若干份。同时,将一所学校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对应自己那块布自由发挥,创作一幅画。最后将所有组的作品展示出来,每个组的学生动手测量、计算自己那块布的面积,然后倒推出一亩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布。同时,学生们对各组作品打分,评出最佳作品。参加过这次活动的学生形象地说:“一亩地比学校的一个篮球场还要大。”可以说,这是一个知识与动手能力结合,又有一定趣味性的研学课程。

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有助于能力目标的实现。小学四年级学生有了一些知识储备,独立意识的增强,让他们更愿意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但往往因为方法不正确导致失败。所以,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研学课程,既要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个桥梁搭建的研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里,分小组完成桥梁搭建项目。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要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力学知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基本不懂这些,怎么办?这就需要求助于网络。通过搜索关键词查询自己不懂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要掌握的一种方法。而且,搜索到的知识马上就要应用到桥梁搭建项目中。这个研学旅游产品,每个组会配备一名研学导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帮助。

再有,每个小组成立时,配有一定数量的代金币。要用好这些代金币,学生就要进行预算管理。比如,不同类别的物料价格不同,小组成员要计算选择不同的物料会消耗多少代金币,然后进行比较,选出最适合自己这个小组实际情况的方案。通过对比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方法。

以上工作完成后,学生们就要到室外,在草地上真正搭一座桥。然后,由研学导师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检验桥能否通行、跨度是否合适、预算是否达标等。结果公布后,研学导师会对各组进行总结,哪些方法用对了,哪些方法不合适,应该如何调整,帮助学生复盘,并由此引申到解决其他问题,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有助于素养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走出教室到户外参加研学旅游活动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但是,当活动结束后,学生记住的可能只是一些有趣的片段,很少会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学到了什么。用什么方法激励学生在研学旅游活动结束后主动复盘,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也是很多旅行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有的旅行社侧重动手“写”,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或是制作一张手抄报;也有的旅行社侧重“说”,在同学间或是在家里做一次演讲,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录制短视频。

其实,这两种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因为在写和说之前,学生要考虑清楚三个问题:一是写或者说的重点是什么;二是选择哪些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三是如何写或者说得更好,包括组织语言、设计动作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就是在一次次写或者说的过程中形成的。

提升研学旅游产品品质,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就要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用性。通过研学旅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研学旅游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能实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作者:《中国旅游报》社有限公司 赵垒;编辑:曹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