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人民立场,坚持新时代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属性。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文化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将人民利益放在文化发展的首要位置,主张“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其次,要明确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需要迅速增长,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我们要着眼满足人民群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文化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强调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首先,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是文化发展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决定力量,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巨大需求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人民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成果,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和创造热情。其次,人民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活水。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是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凝练和升华,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文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只有将人民作为文化表现的主体,从人民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
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人民既是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更加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共同享有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文化发展成果,既包括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成果,也包括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首先,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其次,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强调人民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参与者、文化成果的受益者,更是文化发展成效的评判者。首先,人民是文化评价的主体。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对文化发展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真实的感受。人民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其需求和期望,是否能够带来良好的体验和享受,人民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和评价者。其次,人民的满意是最高评价标准。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评判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准,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我们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