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极越汽车在2024年年末轰然倒塌,给汽车行业敲响警钟,提醒消费者选车时要避坑。
02目前在中国生产并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共有51个,仅有27.5%的品牌月均销量过万辆,月均销售5,000-10,000辆的品牌仅有5个,全部为自主品牌。
03选车避坑指南包括:关注销量门槛、资金状况、服务网络、产品力和企业背景等方面。
04事实上,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车企年销奔着400万辆去了,而一些车企年销不超1万辆。
05消费者应关注脚踏实地、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品牌,避免选择那些过度依赖补贴的低端车型。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极越的轰然倒塌,用极为戏剧性的荒诞给汽车行业在2024年年末敲响了一记警钟。
这出戏有着最魔幻的剧情:百度和吉利这对豪门父母,行业大佬站台的新车发布会,以及最讽刺的结局 —— CEO被围堵讨薪,70亿对不上账,供应商和车主们面面相觑。就在一个月前,他们还在广州车展高调亮相,再次强调自己“机器人汽车”的调性。
近十几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堪称“烈火烹油”,诞生了无数新品牌,既有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也有传统车企的新品牌,如极氪、阿维塔、智己、岚图、AUDI等,还有跨界入行的小米和华为四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以及各种有所耳闻、但很少见到的各种新品牌。
极越倒下,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新能源汽车这个看似充满机遇的赛道上,每一次“暴雷”都在提醒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光有故事没有势利,终究是一场空。
从威马到爱驰,从合创到极越,这些曾经的“明日之星”正在上演一场又一场的塌台大戏。更讽刺的是,还有不少连明星都当不成就直接胎死腹中的品牌:烧掉员工年终奖买零食的拜腾,只会画大饼的恒驰,还有那个号称要做“中国的保时捷”的赛麟,创始人最后远遁美国,留下一地鸡毛。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在选车时该如何避坑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车企暴雷的原因,并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的选车避坑指南。
销量:生死攸关的数字游戏
汽车行业最不缺的就是故事,但最缺的是真实销量。美国咨询公司艾睿铂给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电动车企要实现盈亏平衡,年销量至少要达到40万辆。这意味着每个月要稳定卖出3.3万台车。
现实有多残酷?据统计,目前在中国生产并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共有51个,仅有27.5%的品牌月均销量过万辆。月均销售5,000-10,000辆的品牌仅有5个,全部为自主品牌。比如哪吒品牌月均0.86万,东风岚图品牌月均0.61万,北汽极狐品牌月均0.58万。其他品牌的月均销量都在5000辆以下。
极越在2024年前十个月的月均销量仅为1,135辆,这个数字连很多二线燃油车品牌的单款车型都不如。威马在鼎盛时期的2021年卖出过4.4万辆,但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年。更惨的是爱驰汽车,想好“墙外开花墙内香”,靠海外销量拉动,结果连家门口的上海车展都没钱参与。
有意思的是,这些倒下的品牌在最后时刻往往会有一波“临死反扑”。就像极越在暴雷前的新车发布会,威马在倒闭前的最后一波促销,都给人一种“大厂要崛起”的错觉。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都是回光返照。
资金链:不是所有烧钱都能烧出未来
造车不是烧钱就能成功。当威马花掉280亿后破产,当恒大300亿造不出一款像样的车,当拜腾烧掉150亿后连一辆量产车都没造出来,我们就该明白:没有造车的核心能力,再多的钱也会变成一场烧钱表演。
看看蔚来,从2018年至今累计亏损超过866亿元,2023年单年亏损就高达207亿元。但人家能活着,靠的是持续不断的融资能力。创始人李斌没有把时间浪费在“画饼”上,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找投资人,这是很多车企创始人都不具备的本事。
自小米2022年公开企业业务投入以来,投入以来,小米目前在造车上的公开投入规模已达98亿元,第一辆车就花了近百亿的成本,涉及3400名工程师,在供应链、销售渠道和软件开发等方面有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才实现了提前交付破10万辆的目标。
反观反面案例,哪吒汽车2021年至2023年累计亏损183.7亿元,在造车新势力中并不算高,但是出身传统车企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方运舟和CEO张勇都只管埋头造车,没有长袖善舞的融资能力,就很容易因为资金陷入经营困境。
品牌价值:别把笑话当特色
某些车企的营销堪称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有的把“996”当作企业文化的骄傲,有的把“员工不顾老婆生孩子也要加班”当作正面典型。最离谱的是某品牌在对标小米汽车时,故意篡改参数对比数据,结果被小米官方和网友群起而攻之,最后还要求上级部门“主持公道”。这种企业文化和营销方式,都会反映到终端消费上。
再看极越的新车发布会,号称请来了大佬站台。结果大佬全程“打酱油”,连个致辞都不愿意上台。这和小米汽车的雷军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从产品定义到供应链管理,事事亲力亲为,这些无形的背书也会放到市场上。
产品质量:关乎生死的底线
说到产品质量,不得不提观致汽车的前车之鉴。这个奇瑞和以色列量子集团合资的汽车品牌,曾被誉为“中国高端品牌希望”的品牌,因为产品频繁出现异响、漏油、漏电等问题,最终声誉扫地。
现在某些品牌的电动车,虽然营销时号称装了多少颗激光雷达、摄像头、智能驾驶功能如何,但却对已经出现电池故障、充电故障、电路等问题视而不见,还有些品牌出险率非常高,导致被一些大型保险公司拒保。
选车避坑指南
想在新一年买车不踩雷?记住这几条铁律:
1. 销量门槛:
- 连续6个月月销量低于5000台的新势力品牌要慎重
- 若无法查证真实销量数据的品牌直接pass
- 警惕那些靠“大订单”虚增销量的品牌
2. 资金状况:
- 最近一年没有新融资的独立品牌要小心
- 经常传出欠薪、供应商讨债的,离倒闭不远了
- 创始人天天在媒体上“画饼”,但就是不谈具体业绩的要警惕
- 注意观察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和融资历史
3. 服务网络:
- 4S店数量少于100家的新品牌要谨慎
- 售后网点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可能存在服务盲区
- 保险公司拒保的车型千万别碰
- 重点关注维修配件的供应情况和价格
4. 产品力:
- 过度依赖补贴的低端车型风险更大
-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不明的要当心
- 软件系统频繁出bug又不及时解决的,说明研发实力有限
- 实际续航里程与宣传相差过大的要警惕
5. 企业背景:
- 关注企业的股东背景和实际控制人
- 警惕那些频繁更换管理层的企业
- 注意企业是否有稳定的研发投入
- 观察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切实可行
写在最后
当下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车企年销奔着400万辆去了,而一些车企年销不超1万辆,这种分化趋势在新的一年只会更加明显。
挑选新能源车,与其期待一夜暴富的“明日之星”,不如关注那些脚踏实地、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品牌。毕竟,买车不是买菜,出了事车企非但不会给你退货,甚至还可能让你的爱车变成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