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2024良食大会第三天,“未来城市,食物向前”城市分议题会议如期召开。一方面,70%的食物消费发生在城市,很大一部分由全球化的食品工业而来,而食品工业是全球第三大排放源,造成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另一方面,城市在产销衔接和运输流通、促进食物经济、保障食物和营养安全、塑造城市食物环境、管理废弃物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成为技术和社会创新的中心,制定减少碳足迹的解决方案,塑造促进健康和福祉的环境。综上所述,城市食物系统蕴藏着巨大的转型机遇,也是国家乃至全球层面能否实现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樊胜根博士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我国居民膳食不平衡的现状,不仅营养健康问题突出,由食物消费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也不断加大。他强调了亟需建立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健康膳食模式的迫切性,并介绍了从消费端进行干预的多种策略(信息干预、行为干预、经济刺激)。
波士顿食物正义办公室主任Aliza R. Wasserman女士线上参与了此次会议。她提到在2023年有43%的波士顿居民经历了缺乏食物保障的情况,并介绍了波士顿食物正义办公室主任为实现以下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努力:1)为缺乏食物保障的社区建立公平的食物获取和分配体系,以使他们获取新鲜的、文化上可接受的食物;2)推动城市公共部门和机构的食物采购符合一系列价值原则(营养、环境可持续、尊重劳工、本地经济、动物福利);3)增加食物回收,并巩固将回收的新鲜的、健康的食物提供给缺乏食物保障的社区的路径。
为了更全面、细致和深入地了解杭州市居民的膳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影响机制,为大会之后开展实际工作打下基础,良食今年专门开展了调研项目,考察居民的食物素养和城市食物环境如何影响食物消费行为,进而影响膳食健康水平。良食食物政策官员欧阳惠雨先生在会议中汇报了良食调研项目的初步成果(调研报告将于年底发布)。随后的三个圆桌讨论便围绕着调研的主要方面依次展开。
聚焦多元人群诉求,提升居民食物素养
第一节圆桌讨论聚焦于居民的食物素养。食物素养由计划、选择、管理、准备食物所需的知识、意愿、技能和行为组成,可以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本节圆桌讨论的主持人朱亦雯向参会者分享了良食在调研中的发现,居民在可持续健康膳食方面的知识水平有待提升,特别在饮食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的理解方面较弱;居民对于改善自己的饮食健康的意愿较强;普遍具备一定的烹饪技能;行为方面,关注安全、营养和健康已成为居民选择食物的日常习惯,但可持续相关行为尚未形成习惯。调研还发现,知识水平与行为习惯之间存在弱正相关关系,而知识水平、行为习惯与烹饪技能这三者,与居民的合理膳食结构之间也都存在弱正相关关系。
章荣华所长介绍了浙江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从居民膳食营养状况监测中得到的结果,并简要介绍了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响应政府需求,对于肥胖问题突出的学生群体、中心性肥胖和贫血问题突出的老年群体开展的干预工作。
针对杭州市居民畜禽肉类摄入过量的问题,陈如芝女士分享了谷孚GFIC通过“蛋白产品的消费者沟通研究”项目发现的蛋白消费趋势,并提出了市场机会点:关注“可转换场景”,如白领群体的零食、下午茶等休闲场景,休闲零食中加入易于人体吸收的蛋白成分,解馋之外带来健康益处,对消费者来说是健康升级的选择。
第一节圆桌讨论嘉宾
高炯老师和靳立鹏老师分享了开展食物教育工作的心得。高老师介绍了TLC注册营养师团队在政府倡导下,注重社区属性和居民互助的工作思路,分享了团队在杭州本地举办的形式多样的、接地气的社区食育活动。靳老师主要关注大学生群体,他在四川美术学院的课堂和工作坊等活动中,通过生态艺术行动让学生们重建与食物的链接,更加关心自己的饮食健康。
TLC注册营养师团队在杨柳郡社区的活动剪影
宋松先生分享了“气候餐厅”项目的实施步骤(建立标准,对接资源;活动营销,培养团队;跨界合作,完善供应)及其影响的人群——对接美食和厨艺博主,使之成为气候美食推荐官和气候主厨,鼓励零食带货博主开辟气候时刻或气候直播间;对接气候餐厅与环保类的机构和会议赛事活动等,后者关心自己的碳足迹,也是公益的积极推动者。
优化社区食物环境,支持居民实现可持续健康膳食
第二节圆桌讨论聚焦于实体的社区食物环境。食物环境是食物系统的生产供应端和消费者行为之间的界面,通常可以用食物的可用性、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等维度进行衡量。良食在调研中发现,社区食物环境对居民的食物消费行为有显著影响,体现在食物消费频率(尤其是对蔬菜、水果、水产等食物种类的消费频率)、消费地点和消费方式等方面。而不同类型的社区(如老旧小区、商品房小区等)在食物环境方面有着各自的问题和需求。本节圆桌讨论的主持人梁茵栩还向参会者介绍了国内外食物环境领域的实证研究和实践行动,随后开启了本节圆桌讨论。
司振中老师分享了他通过MiFOOD Network项目和饥饿城市项目(Hungry Cities Partnership)自2015年起对南京市居民食物保障开展的研究的成果。司老师梳理了南京市通过“菜篮子工程”开展的渐进式的食物系统规划,强调了菜市场在居民获取生鲜食物的渠道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菜市场的公私混合属性的关键性,以及菜市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并基于这些内容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司振中老师线上分享截屏
华伟祥先生指出,均衡膳食无疑是餐饮企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和发展趋势,而协会主要从知识普及、资源整合、制定标准和平台搭建等方面为会员企业提供支持。池伟先生分享了餐饮领域的标杆企业如何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促进居民健康膳食的案例。
第二节圆桌讨论嘉宾
吴锐先生作为“西湖·东山集”的运营者,把菜市场的更新改造看作是以食物为主题的邻里关系的重构和共建。在促进居民食物消费行为转变方面,东山集运营团队侧重动机、能力和提示三个因素中的“提示”——通过每两周举办一次食物主题活动的形式,逐步培育居民的食物素养。
西湖·东山集的活动海报
王晓晖女士作为一名关心食物的城乡规划师,从利用城市空间进行食物生产、合理配置食物零售设施、推行食物教育和开展社区营造活动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提出了探索编制食物专项规划的倡议。
本节圆桌讨论的嘉宾们还强调了社区食堂、学校食堂的重要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支持运作,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扶持和健康膳食方面的知识普及、培训与规范性引导。
聚焦外卖和生鲜电商,引导健康的线上食物消费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居民在线上进行食物消费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甚至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在良食的此次调研中,近四成受访者通常选择线上消费食物。对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偏好线上食物消费、经常外食与经常点外卖的人群,他们的膳食结构健康水平更差,这些结论都是显著的。本节圆桌讨论由欧阳惠雨主持,嘉宾们共同探讨了如何引导线上食物消费向更加健康的方向转型。
王鸥博士分享了电子食品商务中的待解决问题(产品种类、可信度和安全性、口感味道)以及如何通过价值链(金融流、物质流、信息流)创造消费者价值。他提到了在新西兰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买到的食物盒子,其中包括多种新鲜的食材和健康的菜谱,从而让人们可以很方便地给家人做一道简单而美味的菜肴。此外,他还建议利用电商平台推广例如植物基产品(和未来的培养肉产品)这样的健康可持续食品,因为消费者往往愿意通过电商平台消费一些特殊的、线下不容易买到的食品。
在引导外卖的健康发展这个话题上,毛燕武处长指出,企业要主动顺应绿色、健康消费趋势,不断进行服务与产品的迭代;消费者要始终将合理膳食、健康养生放在最优先位置;而政府要充分发挥“浙江外卖在线”等数字化平台的消费监管作用。王静秘书长分享了食极星通过建立全面的评测维度和标准,对饿了么平台上数百种餐品进行详细的营养成分分析,并生产特色短标签(例如高蛋白、低脂肪、低钠等)的实践。
第三节圆桌讨论嘉宾
阴英超女士介绍了素派品牌如何通过各大即时零售平台,让品种丰富、营养健康的素食食品更便捷地到达用户手中,进入千家万户的消费者。未来,素派在产品的打磨上将更加关注时令(不时不食)以及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
肖平辉老师从立法回应的角度,分享了加强营养健康立法的一些思路(如强化“三高”食品的立法规制;支持社区农业,食在当季食在本地;儿童食品广告宣传规制;高糖食品饮料税等)。他还指出,短中期内,中国政府或应继续探讨加大外卖平台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如强化平台审查监控义务);长期看,平台积累海量中国人口的饮食营养数据。平台具有食品安全及营养健康数据治理工具价值 ,可协助干预中国居民的营养健康。
最后,樊胜根教授为内容充实的这场会议做了总结点评。他首先肯定了许多年轻人在推动这样重要的一项工作,并表示非常受到鼓舞。他呼吁多方协力,持续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全社会去推动和引领膳食转型——从杭州出发,走向全国和全世界。
大会第三天参会者合影
本次会议汇聚了各界专家和多元的利益相关方代表,为良食的调研项目贡献了许多信息和洞见,特别是凸显了以下方面的重要性:在城市层面应建立食物系统政策的统一协调机制,保障不同群体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政策讨论,并确保所有政策都支持让所有人享有可持续健康膳食这一目标;应开发易访易用的食物消费数据库,支持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对于社区食物环境及新兴的线上消费模式如何影响膳食健康方面的实证研究;良食应持续发挥平台作用,链接各方资源促成社区层面的实际行动,并持续监测和评估行动成效,推广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