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 指尖生花 ——记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市第十六中学

图片

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本报记者 陈洋 文/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来到市第十六中学小学部教学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的声音传入耳中。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市第十六中学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引入课后延时服务,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领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在市第十六中学校园里,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交流;课堂上,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书法教室翰墨飘香,学生们静心练习书法,墙上挂满了学生的书法作品;更有国画、篆刻、剪纸等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学生校本课程在蓬勃开展……

“同学们,身体坐直,笔要垂直,注意控笔,写字要认真。”在书法教室里,书法教师正在指导学生练习毛笔字。书写中,老师和学生坐姿端正,全神贯注,手握毛笔在宣纸上一笔一划认真临摹。不一会儿,一幅幅字迹工整、极具美感的书法作品一一呈现,在横平竖直、起承转合间诠释了汉字之美,既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已经练习书法3年多了。”学生李睿泽告诉记者,初学时,由于不会控笔,写得并不好,通过在学校书法课上学习以及坚持练习,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好。如今,他对书法的兴趣愈发浓厚。

市第十六中学在校园、教室、走廊布置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师生书画作品和名言警句,营造墨香育人的氛围和环境,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在剪纸校本课上,学生们在教师付从容的指点下按照步骤认真练习:折、叠、剪、刻……一把剪刀一张纸,方寸之间,变幻无穷,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一张张彩纸变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潇洒流畅的剪纸艺术作品。

学校在7—9年级校本课和课后服务时间段开设了篆刻传统文化拓展课程。篆刻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的课程,通过学刻一枚印章,让学生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一番功夫,都要脚踏实地,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自身的修养。课堂上,老师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系统地阐述篆刻相关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同时,学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第十六中学副校长汤希杰表示:“学校将继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双促双提’,并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来源:乌海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