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育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音乐、美术等学科开始在中考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如何科学地评价美育,特别是能否通过分数来体现美育的价值,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在近日举办的2024东钱湖教育论坛上,“美育评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运用”作为重要议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热烈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以分数评价美育虽然能够提升学科地位并推动美育的普及,但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局限,与美育的育人初衷存在偏离。
美育考试的现状与问题
以宁海县为例,音乐、美术被纳入中考多年,考试总分比其他地区多出15分。这一政策显然提升了美育的重视程度,使得音乐、美术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以强化。然而,从考试形式来看,美育考试主要采取闭卷笔试,内容涵盖听力、填空、判断等题型,考察范围包括中外音乐和美术史等知识点。
东钱湖教育论坛现场。通讯员供图
这种知识性考试的模式是否真正符合美育的初衷?中央美术学院郑勤砚教授在论坛中直言,目前的美育考试与其他学科趋同,偏重总结性评价,忽略了美育本质上的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美育考试更多是对知识的考察,而非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她认为,单纯以分数评价美育,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美育水平,甚至可能引发教学方向的偏离。
分数评价的利与弊
以分数评价美育的优势主要在于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考试分数提供了一种直观的衡量方式,有助于规范教学内容和提升学校对音乐、美术学科的重视。在宁海的实践中,将美育纳入中考激励了学生学习音乐和美术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这些学科边缘化的现状。
但与此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苏启敏指出,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其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感受之美、体现之美和创造之美,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如果美育考试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考核上,而忽略审美感知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美育很可能退化为“智育”,失去其真正的教育意义。例如,当学生将艺术学习视为背诵作曲家和作品名称的任务时,原本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可能变得枯燥乏味。
美育的目标是通过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创造力,而非单纯以知识点为导向的笔试所能实现。这种“应试化”的美育评价模式,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相背离。
东钱湖教育论坛现场。通讯员供图
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
美育需要评价,但评价标准不应拘泥于分数。专家普遍认为,美育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表现性和多样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力并非通过一次考试即可定论,而是需要长期观察与积累。
1、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保留适当知识性考核的同时,加入实践性展示和过程性记录。例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艺术作品创作、参与展演活动等,全面评估其美育素养。
2、表现性评价:通过展览、音乐会、现场表演等形式,给予学生用艺术表达情感的机会。这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个性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艺术特点与发展轨迹,建立美育档案,记录其成长过程与关键进步点,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学生。
通过多元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展现学生的艺术学习成果,同时帮助教育者更科学地指导教学。
让美育回归本质
美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感知能力,而非一纸分数所能体现。以分数评价美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科的重视度,但若长期依赖单一的应试模式,反而可能扭曲美育的本质。
未来,美育评价体系需要在各地中考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强调艺术感知与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发现世界的美好。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美育“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潮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