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教练、同质化……吉林如何突破冰雪产业发展瓶颈

AI划重点 · 全文约3557字,阅读需11分钟

1.吉林省正努力突破冰雪产业发展瓶颈,应对新一轮冰雪热潮,其中滑雪教练紧缺成为突出问题。

2.为此,吉林省内多所高校设立冰雪学院或与冰雪相关的专业,以培养冰雪行业人才。

3.同时,吉林省提出以吉林市为中心,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加大力度推动冰雪装备研发生产。

4.然而,吉林省内滑雪场尚未建立通滑机制,部分中小型雪场对通滑机制的需求更为迫切。

5.按照相关规划,到2035年滑雪大区整体建成后,年接待游客能力可达1000万人次,实现区域内冰雪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到2027年、2030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将分别达1.2万亿元、1.5万亿元。冰雪大省吉林省,在上一个雪季接待国内游客1.2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19亿元,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新一轮冰雪热潮开启

滑雪教练紧缺

眼下新一轮的冰雪热潮已经来临,吉林省的70多家滑雪场开板迎客。这么多的滑雪场,游客如何选择?当地又采取了哪些新的措施,让游客玩得更好、更安全,让冰雪产业更进一步呢?

位于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体滑雪场,今年这里开放的雪道增加到74条。自开板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其中60%是南方游客。很多滑雪初学者会选择“一对一”教学,以至于滑雪教练经常短缺。

图片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滑雪教练 仲崇源:提前一天预定,才能预约到教练。如果在旺季当天预约教练,基本上是预约不到的。

图片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总监 闫帅:基本上每天有200名左右的教练在出场教学,计划扩增到400名教练,否则无法满足我们即将迎来的大客流高峰。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缺滑雪教练,已经成为大多数滑雪场面临的棘手问题。位于长春市的庙香山滑雪度假区是一座中型雪场,日均接待游客在2000人次左右,这里每年大约需要90名滑雪教练。

图片

长春市庙香山滑雪度假区执行总经理 郑海涛:滑雪教练会缺十几名到二十几名,缺的比例达到五分之一左右。

图片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总监 闫帅:大量的客人请不到教练,不仅会影响整个北大湖雪场的收入,更会影响我们的服务品质。

按相关管理规定,取得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5级资格证书,就可以担任滑雪教练,准入门槛并不高。当地除少数大型雪场配备部分外籍教练外,一般滑雪教练由雪场长期签约员工、校企合作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及周边村民三部分组成。在北大湖滑雪度假区,高校毕业生和周边村民各占教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图片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滑雪教练 张帅:夏天还种点地、打打工,做做木工,挺轻松,然后自己还能滑滑雪,教教别人挣点钱,一个月一万多块钱。

但随着游客需求的提升,一些滑雪场的教练不仅要会教学,还要兼具“度假助理”职能,负责为游客规划路线以及承担客户维护、客诉处理等职能,而这样的职能对从业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

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度假服务中心总经理 王洪利:更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未来整个高校毕业生梯队,会成为冰雪行业人才的主力军。

 

多措并举 破解冰雪人才短缺现状

记者了解到,吉林省内除专门的体育院校外,多所高校均设有冰雪学院或与冰雪相关的专业。这样的设置能否有效解决滑雪场相关专业人员短缺的情况呢?

吉林市的北华大学创办的冰雪学院,目前正在采取多学科融合方式,培养本科生。每届招生人数不多,相关专业教材也相对陈旧。

图片

北华大学冰雪学院副院长 何松博: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比较老,都是2000年初的。确实是现在整个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缓慢。

即便如此,这里的毕业生却非常抢手,包括冰雪学院在内的全校三个相关专业,每年200多名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而随着这两年各地冰雪运动兴起,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图片

北华大学冰雪学院副院长 何松博:无论是黑龙江的还是吉林的、北京的,全国各地冰雪企业的兴起,大量需要人才。所以在整个产业圈里,人才的流动速度比较快。

图片

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雪场没有形成有效的四季经营模式。

图片

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度假服务中心总经理 王洪利:我们管理公司可能冬天需要两千人,夏季可能就需要五六百人。现在一般雪场就是一季养三季。

图片

长春市庙香山滑雪度假区执行总经理 郑海涛:整个雪场的运营属于微利润或者是负经营的状态。

目前,吉林省内5个国家级滑雪度假区都在探索四季经营模式。2024年夏季,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投入5000多万元,帮助北大湖滑雪度假区首次实现夏季大规模运营,推出17项文旅活动,实现非雪季游客同比增长13.8%,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5%。

图片

吉林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总监 闫帅:一旦四季经营成型,我们需要新增很多服务人员到北大湖来。滑雪指导员夏季也可以转换为山地指导员。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就在12月中旬,吉林省出台《关于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冰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冰雪人才培养定制班、订单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此外,由吉林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25所高校撰写的中国冰雪系列教材,已完成初稿,将于2025年春季出版。

图片

文化和旅游部冰雪重点实验室主任 吉林大学教授 辛本禄:我们希望在明年,再推出6部教材,一共13部,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角度,为中国冰雪经济人才培养做点绵薄之力。

 

突破短板 冰雪装备新产品不断涌现

冰雪经济热度的持续攀升,让北方多个省份成为巨大的冰雪装备终端消费市场。目前,吉林省也在发力布局装备产业,但实际上,当地的相关产业链条并不占优势。如何蹚出属于自己的冰雪产业发展之路?来看记者的观察。

位于吉林市昌邑区的这家企业,目前正在为多个世界知名滑雪板品牌在南方的代工企业,生产高分子材料。

图片

吉林市腾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比达:车间生产一直没停,去年我们的产量将近40吨,今年到目前将近100吨。

企业介绍,他们所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的上游原料,来自吉林市当地的一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而记者了解到,吉林省拥有化工、新材料等上游原材料稳定供应的优势,以及巨大的冰雪装备终端消费市场。但滑雪板的制作加工以及紧固件、减震装置等零部件厂商,大多在南方。目前,已经有一些瞄准冰雪装备新产业的制造企业,先后在吉林落地投产。

图片

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总监 闫帅:现在普遍都是进口的装备,其实国产的技术水平包括研发能力不比国外弱。

在滑雪装备租赁区里,这些黑色的雪板看上去与众不同,它们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吉林化纤集团,今年新打造的冰雪装备自主品牌。

图片

吉林化纤集团销售中心高级主管 周志友:整个雪板的面层,都是用我们碳纤维制作的,基本比常规的雪板要轻30%左右。碳纤维的强度高,耐冲击性会更强,韧性会更好。

今年,吉林省提出以吉林市为中心,以长春、辽源、延边为支撑,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同时,加大力度推动冰雪装备研发生产。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目前均建立了冰雪实验室,冰雪大数据设备、冰雪运动训练装备等“黑科技”产品正陆续走向市场应用。

图片

北华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 罗春阳:这是一个滑雪鞋硬度测试装置。

这套运动装备检测设备,可以帮助滑雪场对雪鞋进行精确的硬度测试、分类,保证滑雪者能够选到舒适、安全的雪鞋。同时通过对大量游客脚型参数采集,为制造商提供精准数据,生产更符合中国人脚型的装备。

图片

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李海连:现在国内生产雪鞋很多都处于代工状态,会按照一些欧洲人的生理特点、骨骼形状制作。我们需要国产化,而且我们也需要一个国产化的标准,所以这些主要服务于国内自主研发的一些产品的测试。

图片

吉林市冰雪试验区党工委书记 于跃洋:互联网时代,只要有需求,很快能在全球组织供应链的配套。关键是挖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找到了真正的需求,找到了卖点之后,再精准供给。

 

探索区域协同发展 将推出联滑机制

吉林省内共有75家大大小小的滑雪场,目前都处于点状的独立经营,没有形成联动。加上部分雪场存在同质化竞争,雪场的经营状况截然不同。如何打破这一现状?

浙江游客 于吉利:如果有通票的话更好。像我们外地过来的,可以多刷几个雪场,一次性都玩一下。

沈阳游客 梁博晰:现在需要小程序,其次就是需要预约,还需要窗口排队。

所谓通票,是指多个滑雪场之间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让滑雪者可以在这些滑雪场之间畅通无阻地滑雪。但并不是说门票通用就够了,还涉及滑雪服务的连贯性,如滑雪装备的运输、雪道信息的共享等等。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吉林省内的滑雪场还没有建立通滑机制,一些中小型雪场对通滑机制的需求更为迫切。

图片

吉林市吉雪滑雪场负责人 齐昕:我们身边有两个比较庞大的雪场,他们冗余的游客,也够我们去接待的。通滑机制肯定会有带动性作用。

而对大雪场来说,更多的是考虑探索区别业态、实现共赢的合作方式。

图片

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总监 闫帅:联动的话,就能把整个地区的冰雪资源推广得更好。国外的雪场在联动时更多是本身雪场就挨得比较近,吉林的雪场目前都是相对较远的,规模参差不齐。其次就是业态重复率太高了,都是以滑雪为主。

图片

文化和旅游部冰雪重点实验室主任 吉林大学教授 辛本禄:怎么能让行政区划的隔离打通,怎么让他们从竞争到竞合,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让游客更方便,这些是需要通盘考虑的。

区划1300多平方公里的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今年启动了世界超级滑雪大区建设,将在北大湖、万科松花湖两大雪场中间,陆续新建多座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滑雪、戏雪乐园,通过电子围栏、定位技术,实现通滑。

图片

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党工委书记 于跃洋:它俩中间是有不同高度的山脉,正好是相连的,直线距离是30公里,它们之间都具备建设滑雪场的山地资源,这样能串联成区,放大现有滑雪场的比较优势。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能让滑雪体验者实现一码通滑。

记者了解到,在新出台的吉林省《关于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加大冰雪消费支持力度,支持滑雪场整合资源,陆续推出联票联滑等消费模式。

以吉林市为例,按照相关规划,到2035年滑雪大区整体建成后,年接待游客能力可达1000万人次,并逐步带动周边中小型滑雪场,实现区域内冰雪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