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Life | 中国人工林改造已进入考虑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新阶段

近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这让我想到这可能与我国大量种植的人工林有关。具体而言,这些人工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使得野猪等动物数量增多。然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支撑更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像野猪、老虎这样的顶级捕食者的生存需求。此外,人工林中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动物种类也不如原始林丰富,这限制了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快速演变。鉴于此,我提出了对中国及世界人工林再野化的想法。尝试通过人工林调整与野生动物的再引入,双管齐下,促进那些被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尽快向(近)天然林转化。


图片

图1 再野化过程中,人工林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截止2022年底,中国森林面积约2.2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超8千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3.0%。通过20年持续大规模人工造林,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中国从1995年起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目前全国已拥有1.23亿公项生态公益林,人工林占21.43%。


中国的人工林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种类和结构单一,以中幼龄为主;林下缺乏中间灌木层和地表植被;大量使用外来种;不如天然林结构复杂和功能稳定;较少使用珍稀濒危植物


中国计划到2035年实现GDP规模或人均收入水平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要加强。由于天然林提升空间不如人工林大,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自然生长加人工干预的再野化方式,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演替,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我们建议对中国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改造时,可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可以调整林冠层种类、林下种类,将外来种更换成乡土种等,再通过种子传播、多层化、多样化实现再野化。在人工林改造为近天然的生态公益林的过程中,要从以植被恢复为主,转向注意动物群落的恢复,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好是能恢复森林群落中的顶级动物(图1)。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系统的观点,将工作重点从生态系统尺度转向景观尺度的恢复,注重生态系统间的流通性,恢复生态连通性。探讨基于自然的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水平,增加人工林减缓气候变化的韧性。在此过程中,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乡土植物、高价值植物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动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等整体保护;要参考食物链的结构恢复森林中的动物营养级,加大动物生态人才的培养,通过空间规划实现景观尺度的生态廊道的恢复。


总结与展望

改造中国的人工林,恢复多样化的群落和顶级动物物种有助于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对30%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高质量恢复的目标。鉴于中国拥有各种类型气候下的大量人工林,在中国开展人工林再野化行动对全球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相信人工林的再野化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添全球生态系统福祉。


责任编辑 

叶昕海    浙江农林大学

王茂军    华中农业大学


本文内容来自The Innovation 姊妹期刊The Innovation Life第3卷第1期发表的Commentary文章“Rewilding artificial forest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投稿: 2024-10-10;接收: 2024-12-12;在线刊出: 2024-12-20)。


DOI:10.59717/j.xinn-life.2024.100113 


引用格式:Ren H., Corlett R., Hui D., et al. (2025). Rewilding artificial forest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Innovation Life 3: 100113.


作者简介

任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oard member。主要从事植被生态恢复研究,发现了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下乡土树种定居限制机理及利用护理植物的解除对策,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集成方法实现了报春苣苔等36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种群的生态恢复。近年主持国家十四五和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A项目、广东省生物多样性重大专项等项目10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3本,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担任Biological Diversity联合主编。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6项和第11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6次。

个人网址:

http://scbg.cas.cn/sourcedb/zw/rc/202304/t20230403_6726213.html


往期推荐

探秘秋季光合物候:森林冠层高度的调节之道

卫星遥感助力森林因旱死亡和碳扰动研究

遥感卫星“巧妙”还原拉丁美洲森林损失真实三维历史情景

末次冰盛期以来亚洲森林覆盖演化受制于土壤水分

基于30米分辨率林龄评估未来中国森林的增汇潜力与降汇风险

未来何时来:森林保护能否减缓气候变化?

末次冰盛期气候塑造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功能多样性格局及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可编程的转座子介导的植物基因组大片段DNA插入技术

全球高分辨率土壤水分遥感制图:进展、挑战与展望

7·5洞庭湖决堤的及时监测与评估

走航与人工智能新技术助力城市污碳排放协同监测溯源


期刊简介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8个国家;已被151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200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2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科院分区表(1区)等收录。2023年影响因子为33.2,2023年CiteScore为38.3。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www.cell.com/the-innovation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  |   期刊标识

图片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The Innovation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赞助单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