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杭州人冬天就指望这个地方“供暖”了!有位本塘科学家却早有不同意见……

"

上回说到,南宋时期,杭州环湖一带有个超厉害的“朋友圈”,还创造了许多轰动的爆款传播事件(点击这里查看)

冬至刚过,气温持续走低,不少人家已经用上了空调、地暖、电热毯等“御寒神器”。南宋临安城可没这些现代化电器,古人也不会让自己冻着,火盆、地炉、火墙、汤婆子、香饼……炭因此成了当时的冬季爆款商品,“围炉煮茶”也造就了不少“朋友圈名场面”。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还记载着:“杭人以冬夏二至后,数九以纪寒暑,云:……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历史上,杭州全城用炭的故事,其实颇为曲折……

"


q2324325

万家烟焰成浩劫
一炉炭火出奇葩


元代初年,散曲作家奥敦周卿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被这里水灵灵的美景所倾倒。他写了两首小令《[双调]蟾宫曲》,其中一首道: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奥敦周卿化用柳永、苏轼的名句,描写西湖景色之美和游乐之盛。留意曲中的“真乃”一句,这说明作者在亲眼目睹西湖美景前,已经听说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这句谚语,而现在他是眼见为实,果然如此。

图片
摄/我想有如果

然而,两宋之交的战乱曾使杭州水深火热。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十六日,金兵攻陷临安城,大肆焚戮。次年二月,金军从明州(今宁波)返回杭州,再次屠城纵火,三天三夜烟焰不绝。据南宋史学家李心传记载,当时在凤凰山的北宋州治建筑“焚荡之余,无复存者”,被金兵烧成一片废墟。

南宋杭州这第一把火是金兵烧的,而金兵撤军之后,火灾仍在不断。汴京人袁褧很早就听说北宋之初翰林学士陶穀将杭州形容是“百事繁庶,地上天宫”,宋室南渡时,他也跟着来到了临安城,他的南渡终点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杭州“天堂”美誉来的。可是来了之后,绍兴二年(1132)五月临安城的一把大火,被焚13000多家,袁褧居所也被焚毁,一家人不得不出避湖上。绍兴六年(1136)十二月,临安城再次失火,烧毁一万多家。

临安城经过这三次大火的洗劫,一时间城里城外“所向墟落,不复井邑”,城市和人民损失极大。之后南宋在此建都后,城市复兴,商旅复业,通衢舍屋,渐就伦序,观阙崇峻,官舍相望。但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临安城仍不时有大面积的火灾发生。

一而再再而三的火灾也给南宋朝廷提了个醒:没有完备的消防措施,再华贵的天城也经不起折腾。于是,一套城市消防体系在临安城一次次的浴火中构建了起来。

在接下来的浴火故事发生前,先来看看那时候这座城市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能源”问题。北宋汴京城当年拥有上百万人口,日常所需燃料以来自河东(地域大致与今山西省相当)和两淮地区的煤炭(石炭)为主,比直接烧煤优。我们今天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确实没看到煞风景的滚滚浓烟,画面中只存在两处烟囱。北宋杭州人沈括认为,燃料若能利用“石油”最好,胜过烧炭和烧煤,因为烧炭对植被破坏太大,烧煤则对大气污染极大。

图片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仅有的两处烟囱

可是到了南宋临安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缺少煤炭来源,不可能套用汴京城的能源消费模式,所以主要燃料品种只能以柴、炭为主。南宋时的钱塘江边有“炭场”,临安城里有“炭桥”,说明临安城的柴炭供应渠道,基本上以江河水道为主。钱塘江上游运来的柴炭在“炭场”一带的江边码头卸货销售,吞吐量很大,于是“都税务”“龙山税务”等官方税务机构,就便也设置在此了。

图片
明人仇英《清明上河图》中设在河畔码头边的炭行。辽宁省博物馆藏

“炭场”设在江边,也方便了附近的宫廷用火,因为皇城大内肯定主打烧炭,也是城内的耗能大户。本来,即使你再怎么耗能,也就烧几根炭的事,但在宫廷,这也能生出“奇葩”的事来。

绍兴四年(1134)四月的一天,宋高宗赵构在宫中召见了新任起居舍人的婺州(今浙江金华)原知州王居正。从地方官迁为皇帝贴身秘书,按常理王居正应该感恩戴德,但奇怪的是,站在皇帝面前的王居正居然摆出一副冷漠的面孔,赵构在他的音容谈吐中并未感觉到一丝的感激之情,甚感诧异。

图片
南宋马远《晓雪山行图》,描画了从雪山深处走来的一名送炭人,送人温暖,自己却衣不御寒。故宫博物院藏

赵构的感觉是对的,王居正的“不悦”源自他对皇帝的炭炉大有意见。赵构更觉得奇怪了,这是小而又小的事情,至于现在这种场合下拿来说事吗?但他还是鼓励王居正说说其内心的想法。

原来,王居正在接到进京旨令之前,还接到了来自两浙转运司的一件檄命,要求婺州官府为官家征购“御炉炭”。本来这真是小事一桩,虽然号称是为官家的炭炉买炭,不就烧几根炭吗。但转运司文件提出的征购标准非同一般,每根炭必须是胡桃纹、鹁鸽色。

王居正当时就蒙了,这世上有这样的炭吗?什么炉子非得烧这样“奇葩”的木炭?王居正甚至想多了,胡桃纹,官家您该不是把核桃玩上瘾了吧?可这与木炭不沾边啊!鹁鸽色,官家您该不是因为喜欢放鸽子,放着放着联想起您那被关在金国的老爸了吧?可您老爸的骏骡“鹁鸽青”一是派在去幽会李师师小姐的那些晚上,二是用在逃离被围汴京时的那个晚上,这茬儿当年的“起居录”都不好意思提及。

图片
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宋朝太学“炉亭”图。两宋太学设斋堂十多至数十个,为优待太学生,每个斋堂设“炉亭”一座,四周可坐二十四人左右图。元至顺年间西园精舍刊本

在听到什么胡桃纹、鹁鸽色时,王居正身旁的一群小吏面面相觑,也都惊呆了。小吏们在衙署里不知怎说,可跑到外边一会儿工夫,就把这事宣传得家喻户晓,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喧闹得不行。

要说南宋时胡桃纹、鹁鸽色的木炭还真有。王居正向隔壁州府一打听,也就死了心,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胡桃纹、鹁鸽色,而且一些地方官府已经上缴了不少这样的“奇葩”。想想郁闷,王居正干脆抗命不干了。

幸好朝廷对他新的任命随后就来了,让他有机会向官家当面递上了话。王居正说:“明摆着转运司这次的木炭征收太过分,对上有损陛下盛徳,对下扰民太甚,还请官家明察!”

赵构打了个哈哈说:“不对吧,朕平时对自己的衣食尚且不问美恶,几根烤火做饭的木炭,岂有可能去讲究它的纹色?”

王居正暗想,亏得我和您面对面说话,不然这事还真搞不清楚。他说:“官家如果不信,可以马上叫人去宫里取几根现在用的木炭来,一看便知。”赵构叫人取过炭来,一看真傻眼了。史载这时候赵构皱着眉头说:“当下艰难岁月,岂能这样扰民?可令速罢。”

图片
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浙江图》局部,炭场依江而设。姜青青复原图

扰民的“御炉炭”就此作罢。这件事涉及江南好几个州府,可见当时一个皇城大内的用炭量就非常大。大到多少程度呢?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用数据说话了:到了绍兴三十年(1160),“御炉炭”死灰复燃又回来了!

当时的严州知州樊光远以忍无可忍的言辞向官家赵构报告说,他严州一个小地方,每年却要输送“御炉炭”74500斤!这次虽然没提胡桃纹、鹁鸽色,但出的价码低得不行,百姓烧炭的本钱都不够。这样下去,还让人活不活了?赵构接到报告也是没辙了,想了想只好再次罢去“御炉炭”。

这烧炭,不管怎样,都被当年的沈括说中了。庄绰《鸡肋编》曾提及,因为皇帝驻跸临安城,原本吴山青、越山青的广大山林地区,现在因为砍柴做饭的需要,“岁月之间,尽成赤地!”一般来说,木材烧炭的产量比例是5斤木材 出1斤炭,1万斤炭就得砍烧5万斤木材,所以一年被砍伐木材之数估计在上千万斤。可以这么说,临安城的能源供给保障,是以周边地区民众付出极大的环境代价作为基础的。


烧炭烧出“奇葩”,火灾更有奇事。谁能想到,有一把火,竟烧出了一个南宋名相,且听下回分解!


冬至后的“数九”

也就是冬至后每9天作为一个九

按时间分别称为

一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

也就是所谓的数九寒天

当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

就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春天

数九结束

也就意味着寒去春来


你记忆深处里的冬季取暖方式有哪些?

欢迎评论区聊聊


杭小微还是要特别提醒大家

使用炭火取暖一定要小心

务必注意通风,并且远离易燃物!


图片




《夜读》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如果你喜欢夜阑挑灯、落笔添香,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心得想与大家交流,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欢迎你成为“夜读”的分享人。


征稿邮箱:hangzhoufabu@qq.com。


来源/邮箱投稿

文字/姜青青

封面摄影/方临明

制图/叶丛

编辑/李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