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当事人:从云南来的瓦猫传承人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熊韵婧 视频 蔡银 通讯员 雷雅娟)

形态各异的传统非遗瓦猫、以“气吞山河”瓦猫为原型的咖啡杯、别样的瓦猫发卡……“瓦猫双城记”——大理非遗瑞兽全国巡展暨泥人苏作品个展的第二站来到了长沙,“泥人苏”便是非遗瓦猫传承人苏龙祥的别称。12月22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用泥塑捏猫的手艺人。

他爱上了云南人的吉祥物

提到非遗瓦猫,云南以外的人可能并不熟悉。它是云南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和民间工艺品,底座为筒瓦,其上为类虎、猫、鳌鱼状的陶制与石制器物,立于房顶屋脊处,镇宅纳福,统称为“瓦猫”。看着奶凶奶凶的,其实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我们云南的吉祥物。”苏龙祥说。 

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玩泥巴,但苏龙祥玩出了名堂。“小时候没有太多可玩的东西,玩具都是用泥、木头,自己做自己玩。”作为一名70后,泥和木头是幼时苏龙祥最好的玩具。五六岁的他,经常看到爷爷辈的手艺人做瓦猫、做木雕,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激发了苏龙祥对泥塑瓦猫的兴趣,渐渐成了一名泥塑手艺人,“只要泥在手里,心里就会觉得非常平静。” 

他将非遗瓦猫融入现代生活

苏龙祥展示他制作的瓦猫,有些在传统瓦猫的基础上有所改良,其中,一只大嘴瓦猫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这只瓦猫的销量好着呢!”苏龙祥说,这其实是个咖啡杯,原型是一只名叫“气吞山河”的小猫。为了让瓦猫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拥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关注度,他特地改良成了咖啡杯,没想到大受欢迎。

有些瓦猫则被他装饰了元宝、钱币、状元币等吉祥元素。苏龙祥说,灵感来源于前来体验泥塑的小朋友。“小朋友们觉得这些元素可爱又吉利,喜欢的人也多,我们便将其采纳进后续的瓦猫制作中。”

做猫不易,但更难的是传承

一路捏猫,苏龙祥带过几百个徒弟,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十几个,且大多有身体障碍,指导他们学习泥塑,传承手艺,成了苏龙祥自定的任务之一。

泥塑是需要一点天赋与坚持的,苏友祥说,有的人捏了一辈子瓦猫可能都难卖出一只,很难赚钱。“非遗传承最担心的就是手艺失传,年轻人不愿意接触,也赚不了很多钱,养活不了家庭。”

其次,瓦猫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的差异需要手艺人充分理解,才能真正接受与创作,但语言恰是最大的难题,他们经常听不懂当地人说的话,还需要村民来翻译,这也让一些学习者感觉困难重重。

如何破局,苏龙祥做了很多尝试,他说,接下来想做“非遗跨界”,例如将瓦猫和木雕、加湿器等结合制作,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希望有一天,我能在云南打造一家非遗瓦猫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瓦猫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