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支招科技金融,化解“有心无力”

12月20日,由中外企业文化、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4年度(第十届)北京金融论坛暨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揭晓活动在北京召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下,科技创新不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系统性工程,科技金融生态圈概念应运而生。从银行到保险机构,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各方如何进一步打通科技金融难点及堵点?在以“如何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来自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嘉宾展开热烈讨论,从业务实践出发给出了他们的观察与建言。

图片

堵点仍在

2024年,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成绩斐然。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覆盖了从货币政策工具到财政支持的多层次框架;工具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显著提高,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服务模式创新取得多重突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仍存在不少掣肘。包括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产品同质化、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等,呼唤行业共同破解。

玻色量子是北京市一家研发光量子计算设备的硬科技公司,他们的声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科技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我们深切感受到资本市场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挑战、供应链稳定性和市场环境等堵点和难点。这些挑战需要企业、资本市场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克服。”玻色量子创始人&COO马寅说道。

马寅强调,银行投资机构在面对高风险、长周期回报的硬科技项目时显得较为谨慎,尤其是对上市预期不明朗的项目。此外,险资对营收规模和融资轮次有较高的门槛,这使得早期阶段的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相反,券商基金和产业投资方则表现出更高的活跃度,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这些机构更愿意参与具有代表性的硬科技企业投资。

可以看出,核心原因依旧是科创企业自身的高风险特征和轻资产特征,使得银行传统的授信手段难以充分适配,必须进行风控模型的创新,来更好地评估科创企业风险。“希望银行体系能够跟进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马寅表示。

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谨慎行事”,以创投和耐心资本为代表的直接融资积极性较高,却“有心无力”。在我国现有金融体系里,银行信贷占据主导地位,风险投资的动力稍显不足。基于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等特性,单一依赖银行信贷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因此,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势在必行。

盛景嘉成创始合伙人刘昊飞提到,年内多项政策提到发展耐心资本,而耐心资本的提出也使更多行业外人士了解到长期资本的价值所在,但由于这类资金流动性差等问题,导致很多基金被迫做了长钱。在这种情况下鼓励更多长钱进来,实际上并不容易。

刘昊飞进一步指出,从宏观上来看,这些政策对一级市场整体利好,但在解决募资难、长期耐心资本引入创投市场的闭环过程中,仍存在当前政策未能触及的卡点,未来需要有效打通,才能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对症下药

面对多方面挑战,银行、保险、私募等机构纷纷针对各自领域关键堵点“对症下药”,开始了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的深度探索。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解琦介绍,围绕银行与科创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民生银行北京分行通过打造专业化科创服务团队、特色科创金融支行,建立独立评审通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风控准确性和服务效率。

重庆富民银行行长赵卫星则表示,服务科创企业需要建立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科产融”生态圈。例如,融资租赁就需要多方参与,自2023年起,重庆富民银行不断建立“科产融”生态圈,通过科技底层服务和数据流方式与保理公司和租赁公司等非银机构合作为相关产业提供服务。

在科技金融领域,保险业务也大有可为。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骁勇表示,保险公司未来在科技保险领域要聚焦产品创新、模式创新、金融长效支持等方面共同发力,满足科技创新和科创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具体来看,产品创新方面,一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技术关键领域不断出现新的风险,可针对性地研发保险产品。二是,保险公司应树立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理念,为初创期企业的研发风险、成长期企业的市场拓展风险、成熟期企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风险等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三是,科技保险产品创新要紧跟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如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兴行业的保险需求,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模式创新方面,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过往单一、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科技企业更需要综合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例如“保投联动”“保贷联动”等,通过金融资源联动,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成为趋势,将重塑科技金融生态模式。

此外,在如今实践中,保险公司会选择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定制风险评估模型。对于这样的模式,顾骁勇表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科技企业拥有大量的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等数据,而保险公司则具备丰富的风险评估和保险精算经验,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与融合。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以共同探讨风险分担的比例和方式,当风险发生时,能够按照约定共同承担损失,增强双方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科技企业的投保意愿。

金融长效支持方面,顾骁勇直言,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稳健投资的优势,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方式,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实现保险资金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也为保险公司带来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创投领域动力不足的问题,则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洗牌”。刘昊飞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当前政策的支持反映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也说明国家意识到了创投的重要性。这表明,国家正通过政策手段对行业秩序进行重整,旨在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换言之,行业本身也有分化,非专业机构将逐渐退出市场,而专业机构能够跨越周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支持。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真正融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科技赋能增效已经成为众多行业的转型关键词,利用科技手段助推科技金融,更好助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也将成为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赵卫星看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降低出险事故概率,从而改变车险投保逻辑,这是产业数字化改变产业金融生态的一个典型案例。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科创企业应关注产业变化,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与科创企业商业模式变化结合。

“当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真正融合时,我们才能在科技金融领域找到一条有效发展之路。”解琦认为,从目前来看,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是毋庸置疑的事,各家商业银行聚焦产品端、业务端、流程端进行科技赋能实践。

据解琦介绍,民生银行2023年推出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纯线上化信用产品“易创E贷”,可实现申报、审批、签约、放款全线上化操作,最快当天审批、当天放款,其中就有科技的赋能。业务端,当科技和数据嵌入业务模块时能够快速地实现对科创企业需求的快速响应;流程端,不管是大数据还是云计算,都可以助力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创新,民生银行也希望借助科创企业力量赋能银行自身科技能力提升。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总结,近年来,AI在各行各业加速渗透,既达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也客观上加速提升了各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为金融业消除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也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按下了“快车键”。可以合理推断,在未来几年内,随着AI在全社会各行业的广泛渗透,我们大概率能够看到金融业在科技金融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助力科技金融生态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