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什么说“桂林无瘴气”?

图片

白居易给他的朋友严谟到桂州(治所在今桂林市)赴任作的这首诗,与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一样成为桂林名传千古的文化资产。


图片
《昌黎先生集》卷十《送桂州严大夫》 明嘉靖翻刻本


同时赋诗为严谟送行的还有唐代著名诗人张籍作的《送严大夫之桂州》及王建作的《送严大夫赴桂州》。

图片

《唐张司业诗集》卷二《送严大夫之桂州》 明刻本


白居易对他的朋友严谟说,你要去任职的那个地方——桂州,是西南重镇,八卦上定为坤位,是个大有可为的地方。你不但为桂管之长官一一桂管观察使,而且身兼御史中丞之职。


这个御史中丞之职可重要了。唐制,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人,御史中丞三人,分别为正三品、正四品,执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


严谟带御史中丞衔,不但有行政权,还有执法权,这就是“雄”字的意思了,真正的一把手啊!而且桂林这个地方没有瘴疠之气,因为柏署中有清正之风,你的衙门外是如画的山水,滴江中的小船上插着许多旗帜,更是别具一格。


“艛艓”是一种小船,杜甫诗云:“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最能行》)漓江上的小船为什么插着旗帜呢?可能是游船的标识,也是“衙门外”的一种景观。“大夫应绝席,诗酒与谁同?”这么好的环境,难道就不喝酒了吗?不,酒是要喝的,就看你怎么喝罢了。


图片

《杜工部集》卷六《最能行》 清光绪五色套印本


“绝席” 不是拒绝出席或者不再出席。这是唐朝人喝酒的一种规矩。唐朝人喝酒的惯例,是继承汉朝的规矩来的。汉制,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等大人物参加宴会喝酒,专席而坐,也就是独坐一席。


这里的“绝席”的“绝”字,作“远隔”、“隔绝”解,也就是个人坐的酒席,与其他酒席的人要隔开,不能混坐一席。因为严谟带御史中丞衔,属于大人物了。白居易提醒他,到岭南桂州去连喝酒也要讲规矩,酒席是不可乱坐的。因为这是规矩,体现一种森严的上、下级宗法制度关系,不是可以入乡随俗的酒文化。这就是那个“应”字的意思。


图片
《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白居易像 清绘本


为什么白居易特别要提醒严谟,到桂州去任职连喝酒也要讲规矩呢?想当年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派大将李靖出任岭南总管之职,特别面喻他:“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仪,则无以变风。”(《新唐书·李靖传》)“大夫应绝席”就是“震威武,示礼仪”的一一种示范作用,从而使岭南的许多陋习风俗得以改变。


图片
《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 清光绪石印本


图片
《历代圣贤半身像册》李靖像 故宫南薰殿旧藏


讲了这么多,礼仪有了,威武也有了,这酒喝起来可多别扭啊。唐人喝酒除了讲规矩外,酒席也还有一种习俗,即喝酒吟诗作对,也叫“联句”。那才是一种高品位的酒文化呢!李白斗酒诗百篇,即使一个人月下独酌也要“对影成三人”呢,岂可“绝席”而坐?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谁叫你当官呢?而且当到御史中丞这样级别的高官呢?连白居易也没办法,只好提出一个两难的问题:你到桂州后,“诗酒与谁同”呢?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了。


图片
《白香山诗长庆集》卷十九《送严大夫赴桂州》 清康熙刻本


在这里,还要专门说一下,“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两句诗,因为它和杜甫的“五岭皆热炎,宜人独桂林”,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同样为历来写桂林最著名的诗句。只不过白居易这两句诗,政治上的含义要更大一些。


白居易说的“瘴气”是一种什么气?据许多史料记载,据说这是一种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而产生的一种可致人疾病的毒气,唐朝人郑熊在他所著的《番禺杂记》(刘恂《岭表录异》)中具体记载了“瘴气”发生时的景象:“见物自空而下,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谓之瘴母。”


图片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 清乾隆刻本


明朝人邝露到广西游历时,还看到“瘴气”发作时的恐怖情景:“瘴起时……上冲如柱,少顷散漫,下似黄雾,空中如弹丸,渐大如车轮,四下掷人。中之者为痞闷,为疯沥,为汗死。”(邝露《赤雅》)


图片

(明)邝露:《赤雅》卷下  清咸丰刻本


岭南一带春天有青草瘴,夏天有黄梅瘴,六七月有新禾瘴,八九月有黄茅瘴。对水土不服的北方人来说,到岭南来最恐怖的是“瘴气”。


在唐人的诗中,写“瘴气”也是一种题材。与宋之问齐名的沈佺期和宋之问等都被流放到岭南来过,沈佺期被流放到岭南欢州(今越南北部荣市)有诗“崇山瘴疠不堪闻”(《与杜员外审言过岭》);柳宗元被贬柳州有诗:“桂岭瘴来云似墨”(《别舍弟宗一》);许浑诗:“瘴雨欲来枫树黑”(《送杜秀才归桂林》)等等。岭南民谚有“中了黄茅瘴,不死成和尚”,就是说中了瘴毒即便不死,也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了。这“瘴气”真是令人害怕!


但是放心,“桂林无瘴气”,白居易可不是随便说的。据明朝人陈琏修的《桂林郡志》卷之一记载:“今桂林风土和平,犹有中州清淑之气。雪霜时降,疠疫不兴,号为乐土。荔浦相去才百余里,风气顿异,遂入瘴乡。”说明荔浦才有瘴气,而桂林则无。


图片

《[景泰]桂林郡志》卷一《郡表》 明刻本


唐朝诗人宋之问居留桂林近年,他所亲眼见到的桂林“秋似洛阳春”;而李商隐在桂林任职也有一年,他笔下的桂林“春去夏犹清”“花飘度腊香”(过了腊月还有花香),都说明桂林不是气候恶劣的“瘴乡”之地,白居易嘱咐他的朋友严谟桂林是个好地方,是可以大有作为之地。


白居易说的“桂林无瘴气”,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桂林的官场风气很好,没有乌烟瘴气的东西。为此引出“柏署有清风”之句。


柏署,汉朝的御史台广植柏树,表示监察执法的机构和人员都要有松柏高风亮节的品格,所以人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署。唐承汉制,御史台是唐朝中央检查机关,专掌提按宪章肃正朝纲,纠弹百官之职。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弹劾,不需要举出什么证据,更不受诉讼,也就是说即使我弹劾错了,你也不能告我。御史台内设有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领之,称为“三院御史”,所有御史官执法皆着法官服——绣服。


在唐代,监察御史的主要职责是出使巡按,包括对州县官员的巡察以及对屯田、铸铁、馆驿、太仓和太府出纳等的监察。除此之外,御史台还有一条专门使命,就是对包括桂林在内的“岭南选补”的巡察。即对岭南科举考试、官员任命的监督考察,避免岭南天高皇帝远所产生的官场人事腐败现象的发生。所以欲使“桂林无瘴气”,全靠“柏署有清风”。


说到唐朝的监察制度,除了御史监督百官之外,皇帝也是要受监督的,这个国家的一把手,也不能一个人随便说了算。而监督皇帝就是谏官的任务。谏官属门下省,门下省的谏官对皇帝可以“言谏”和“封驳”,其职责是以皇帝为纠察对象。皇帝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要接受谏官的“言谏”(劝说),皇帝再不听,就要“封驳”了(封存驳回),使之令不出朝门。当然,当“谏官”的个人风险也是很大的。但是在唐代,即使当皇帝也是有人监督的。这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也是作为封建王朝的唐朝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唐朝盛世也不是浪得空名的。当然,唐朝也像一切封建王朝一样,最终还是灭亡了,不过,那已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