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1964年,一名时年23岁的学生正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开始聚焦于天然免疫及其在昆虫抗微生物防御机制中的作用。他就是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
因一次巧合,他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更是在2022年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
60年来,世界风云变幻,而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沟通协作。
60年来,霍夫曼也从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一位享誉世界的学者——1996年,霍夫曼以果蝇作为模式生物揭示了天然免疫激活机制,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尽管无数荣誉加身,唯一不变的,是他醉心于探索未知的那一份热爱。
图为霍夫曼教授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身着定制的院士袍
这一份热爱从法国到中国,在大洋彼岸找到了共同追求科学真理的中国同行——霍夫曼在中国成立了全球唯一一个由其本人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
图为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Sino-French Hoffmann Institute, SFHI)揭牌仪式
2013年10月12日,在即将迎来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经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倡议,广州医科大学(简称“广医”)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建立聚焦天然免疫研究的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简称“免疫所”),由霍夫曼任名誉所长,研究所位于广医校内。
图为霍夫曼参加免疫所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时与免疫所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席钟南山(左)交流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83岁的霍夫曼再次来到中国,庆祝免疫所投入运营10周年。他再次谈起自己与中国45年的独特情缘。
获诺奖之时
霍夫曼正身处中国
1979年,霍夫曼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代替临时有事的同事,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进行关于类固醇代谢的演讲。
图为1979年,霍夫曼(中)首次访问中国
这次上海之行开启了他与中国的情缘。这些年来,霍夫曼与中国学者们一起访问了中国几十个科学和文化中心。
2011年9月28日,他在中国香港接过邵逸夫亲手颁发的“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10月3日,霍夫曼应邀到上海进行多场讲学。恰逢国庆,霍夫曼携夫人正在观看烟花汇演。同行的老友接到瑞金宾馆来电,称霍夫曼的房间电话已被打爆——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图为霍夫曼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球唯一
落户中国
“2012年是一个分水岭。在一次洽谈会后,访问法国的广东省领导邀请我到广医,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霍夫曼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是霍夫曼的多年好友,霍夫曼咨询他的意见,他强烈建议霍夫曼接受这个邀请。陈竺提到,这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1898年创立诺奖时的信念,因而将该奖项命名为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认为医学的许多进步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理学基础研究的发现。
图为2012年11月,广医与霍夫曼签订合作协议
于是,免疫所落户中国了。“利用果蝇简单有效、保守性高的特点,我们专注于天然免疫对各种疾病源头的识别和反应机制。广医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可以让我们把在实验室中的发现做得离临床应用更近一些。”霍夫曼说。
图为免疫所门厅
打破潜在的国外垄断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霍夫曼曾担任法国科学院院长以及旗下研究所的所长,因此,他对如何建立、运行高水平研究机构也是非常有心得的。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广东省、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持下,在霍夫曼的悉心指导下,广医大力投入资源,经过10年努力,免疫所围绕“天然免疫对病原体(包括肿瘤细胞)的识别和反应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发现了新的识别肿瘤以及识别病毒的天然免疫受体,扩展了不同物种的天然免疫抗病毒机制研究,成果在《自然》《免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天然免疫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重点研发生物资源库项目。
在霍夫曼的号召下,两名杰出的法国科学家让-吕克·伊姆勒(Jean-Luc Imler)和多米尼克·费朗东(Dominique Ferrandon),加入了免疫所并组建了课题组,免疫所目前形成了7个课题组。
图为焦仁杰在免疫所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介绍该所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
2022年,所长焦仁杰教授带领免疫所,牵头成立了国家果蝇资源中心,在全国共设置三个分中心,分别为广州果蝇中心、清华大学果蝇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果蝇中心平台。
广州果蝇中心拥有果蝇全基因组突变体库,这是一个基于CRISPR/Cas9的全世界唯一基因组范围果蝇突变体库,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国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打破潜在的国外资源垄断,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图为广州果蝇中心
11月25日,广医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续签合作协议,延续共同探索免疫学科前沿的事业。会上,广医校长赵醒村对霍夫曼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免疫所的发展事业,期待双方的合作能够产出更多一流成果,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为2024年11月25日,广医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续签合作协议
每天沟通指导
联合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在果蝇抗感染的天然免疫研究中取得巨大成果后,霍夫曼提出研究果蝇抗肿瘤的天然免疫机制这一科学问题。
陈笛是霍夫曼在免疫所的课题组的联合负责人,曾于2017-2019年到法国跟随他做博士后研究。
霍夫曼支持她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开展研究,课题因而迎来了重大转机。陈笛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构建原创性的果蝇肿瘤模型,发现了全新的识别肿瘤的天然免疫受体。这一中法合作成果,使得免疫所在果蝇抗肿瘤天然免疫研究达到世界前列水平。
图为陈笛与霍夫曼通过视频连线讨论研究进展
“霍夫曼每天都与课题组进行联系,梳理思路、分析数据。”陈笛说,当撰写重要论文时,他们俩一定会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地反复打磨。
依托免疫所,广医与斯特拉斯堡大学建立了双学位博士生项目。建所以来,免疫所已培养了143名硕士和37名博士,其中,获得双学位的博士7名。中法共培养的博士后和青年科学家超15名。
医学科学超越国界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0年3月,医疗物资紧张。关键时刻,霍夫曼深知中国朋友们是可以坚定信任的。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中国应对危机是多么认真和出色,这对其他国家有着重要贡献!”这是一封来自法国的感谢信,落款为朱尔斯·霍夫曼。
图为广医捐赠给斯特拉斯堡大学附属医院的口罩
当时,广医把筹集到的5万个外科级别口罩,发往斯特拉斯堡大学附属医院,以缓解该院医护人员和病人的急迫需求。
“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有着对科学的共同热爱,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而坚持和努力。”霍夫曼认为,健康和科学是超越国界的,是和平的、人文的语言。在医学领域,很多规律是可以造福全人类的。因此,国际科技合作既拥有非常重大的优势,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必要性。
焦仁杰赞叹道,霍夫曼早已名满天下,却依然愿意在万里以外的中国,从零开始,以自己的名字来建立一个全新的研究所,这需要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勇气胆识。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中国人很爱自己的国家,并且非常勤奋,中国拥有非常美好的前景。因此,我愿意把研究所落户在中国,与中国科学界开展深度合作。”霍夫曼说。
当霍夫曼于1979年第一次踏足中国,那时黄浦江畔的高楼建筑并不多。现如今,各地的万丈高楼已然平地而起,天际线景观大气磅礴,其中就有中国与法国合作建设的“免疫大厦”,它必将成为守望人类健康的重要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