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刘瑞琦是西安市鄠邑区孝义坊村人,他种过地,当过兵,随后参加高考上了大学,当了32年的大学老师。退休后他还未停止奉献,他在老家鄠邑区孝义坊村办起乡村图书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知识,造福乡党。
寒风料峭 乡村图书馆读书忙
“你把这个电脑页面打开,在搜索栏搜索,选首字母……”12月17日,西安市鄠邑区孝义坊村,天寒地冻,村道几乎看不到人,但是,在村里的孝义书院,却是一副热火朝天读书忙的景象。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赶到时,孝义书院的创办者刘瑞琦正在教前来借书的村民如何找书。71岁的刘瑞琦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看上去完全不像70岁的老人,他笑着说,自己体检时,医生说身体年龄顶多55岁,“所以我一天有使不完的劲儿”。
眼前的孝义书院,位于村子西边的原村委会旧址,一层小平房里,摆满了书柜、书架,上面的图书有文学类、经济类、科技类、工具类、杂志类等等,大人们爱看的《平凡的世界》,小朋友们爱看的《陕西寻宝记》,都能觅得踪影。当下的农闲时节,村民们放下手机,坐在乡村图书馆里,静静读书,斑驳的阳光顺着窗户洒进来,真是一副静谧的乡村图画。
退伍后自学考上大学 自嘲“脱离了农业社”
刘瑞琦出生的年代,正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积贫积弱,“我家八个男孩,我是老四,全靠当农民的父母在生产队干农活为生,那时候缺衣少穿,家里什么东西都是分着吃,我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什么时候家里的东西不用分着吃,娃们都能吃饱。”刘瑞琦回忆说,十几岁初中毕业之后,他和五弟都面临上高中,父亲说家里的情况只能供一个孩子,他无奈放弃了学业,参军入伍。
到部队之后,刘瑞琦被分到发电机班,学的是“发动机的构造”,需要有数学知识,计算电压、电流、电阻,但他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我二哥帮我买了本《电工基础》,我一看,书里边有很多数学公式。当时,在新华书店买不到数学课本,好在连队驻地附近有老三届高中生,我问他们借了《代数》《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就开始整本整本地抄书,画图。”凭着这样的钻研劲儿,刘瑞琦掌握了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数学公式里有英文字母,我还得学习英语,我又想方设法听英文电台,跟着电台学英语。那时心中就种下了要学习外文的种子,也知道了读书的重要。”
几年后,高考恢复,为了参加高考,刘瑞琦选择复原回家,备战高考,“那时候,农村人可没法单纯学习,一边备考一边还得干农活,我记得每天中午十二点,广播上就会播英语课程,那个时段,我雷打不动放下一切活跑回去听课,记笔记,也对英语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努力刻苦自学下,1978年,刘瑞琦参加了高考,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意味着我脱离了‘农业社’,即将吃上‘商品粮’,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毕业后支援边疆 一直热爱读书藏书
进入大学,刘瑞琦觉得,新的世界大门打开了。爱读书的他,才发现有一个叫做“图书馆”的地方,这里的书怎么也读不完,“在陕西师范大学上学期间,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因为经常帮老师干活,还能蹭进教师图书馆读书。也是从这时候起,我心中就有了图书馆情结。”
1982年,刘瑞琦大学毕业,他说,那时候国家号召大学生毕业后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边疆去,“我主动报名去西藏,被分配到了西藏农牧学院,教大学英语。当年,我还作为陕西省的大学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刘瑞琦回忆说,那个年代,恰同学少年,自己也决心要把青春献给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教期间我努力工作,发表教育教学科研论文20多篇,也晋升为教授。这一干,就是32年。”
刘瑞琦说,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依旧是读书,“因为在西藏工作,我的待遇比较好,那个年代工资就能拿到一个月90元,是非常高的工资了。我不断买书,除了买教研使用的书籍,还买一些文学类、科技类、艺术类书籍,涉猎非常广泛,这一生,不管遇到什么事,爱读书的习惯一直坚持着,我个人藏书大约有45000册。”
退休后定居成都 在成都建起同福书院
2013年,刘瑞琦光荣退休。由于妻子是四川人,在西藏工作期间,两人已在成都买房,退休后,他们在成都定居。离开西藏的时候,刘瑞琦把自己的图书全部打包带到了成都,他先后购买了120个铁皮柜子放置自己的书籍。
退休之后,性格外向的刘瑞琦喜欢和身边的人交流,当他所在的社区得知他有数万本藏书,提议他建一个社区书院,这和刘瑞琦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认为,提高全民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力所能及地推动全民阅读,帮助身边的居民特别是孩子们多读书,让他们学有所成。因为我深知书籍对我的影响很深。”
说干就干,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找了一个地方,刘瑞琦把自己的书籍拿过去,一个社区图书馆就建成了,成都的图书馆被命名为“同福书院”,至今还是当地居民争相去免费读书的地方。
回馈老家 在鄠邑办起乡村图书馆
“2020年年底,我回鄠邑老家过年,和我的发小刘昌娃聊起我在成都办图书馆的事情。他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你都能在外地办图书馆,咋没想着在咱老家办个图书馆,让村里的娃娃也能受益?”刘瑞琦说,在此之前,自己是被动办图书馆,在此之后,他开始认真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建起越来越多的图书馆。
刘瑞琦说,鄠邑区孝义坊村,是自己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自己最想回馈的地方,“我清楚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兄弟八人,我排行第四,家里交不起一元钱的学费,是大队开了证明:该生系多子女家庭,免去学费一元,我才能免费上学。我没齿难忘,那时候就立志,将来有能力了,要报报答这一元钱之恩。”
其实,早在2017年,刘瑞琦就为家乡鄠邑区捐过书,当年鄠邑区正式撤县设区,他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捐赠书籍表达自己对故乡发展的赤子之心,“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季羡林领衔主编的、摆起来有一面墙那么多的、123册《传世藏书》。我买了这套书捐赠给鄠邑区图书馆,这件事也得到了馆长的积极响应,特别组织了隆重的捐赠仪式,还邀请了很多我的学生前来,他们都学有所成,让我十分感动。”
2021年4月,刘瑞琦在家乡孝义坊村创办了公益性质的图书馆——孝义书院。一年多后,孝义书院还通过评估验收,被授牌为鄠邑区图书馆孝义书院分馆。
让孩子热爱读书 教孩子们学习英语
孝义书院办成后,刘瑞琦和村民都深刻感受到了阅读带给乡村孩子们的改变。
“以前娃们放学后,寒暑假,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玩手机,现在娃们都喜欢来书院,这里有他们看也看不完的书。”刘瑞琦说,村上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每次来都要看《大中华寻宝记》,看到好玩的章节,孩子眼里亮晶晶的,说长大要去看外面的世界,这样的孩子,肯定能通过读书走出农村,改变命运。
记者采访时,孝义坊村村民齐宁侠说:“我的孩子今年15岁了,一度沉迷手机,寒暑假天天捧着手机,后来孝义书院建成,我就带他来看书,他看到村上许多学生都在这看书,而且这里有许多他感兴趣的军事类、科技类图书,他就天天来,后来几乎不看手机了。我心里对这个书院充满了感激,它给我的孩子还有村上其他孩子培养了读书的习惯。”
除了让孩子们读书,暑假期间,刘瑞琦还在书院免费教孩子们学英语。截至目前,孝义书院先后接待读者2000多人。为吸引读者,营造浓厚读书氛围、活跃乡村文化,刘瑞琦先后多次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中秋节联欢晚会、国庆节书法展、猜谜语、棋类比赛、重阳节广场舞等。书院还根据时令节气,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大人小孩提供月饼、糖果、时令水果,活跃氛围,增强大人小孩对书籍的热爱。
展望未来 希望多建图书馆
除了孝义书院,刘瑞琦还在其他地方积极办书院。昆明、成都、西双版纳……刘瑞琦像“候鸟”一样,走到哪里,就把图书馆建在哪里。
在成都,他和所在的社区共建了“同福书院”。在昆明安宁温泉旅居时,他自建了“温泉书院”,将2500余册书籍带到了温泉小村,后搬到西双版纳景洪市曼贺蚌村,将书院改名“瑞琦书院”,后又搬到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茅坪沟村,更名为“巴山书院”。
2024年6月,刘瑞琦入选2024年第二季度“陕西好人榜”,根据当时的公开报道,他先后给陕西、四川、海南、云南四省18个公共图书馆、文化站、中小学幼儿园捐赠中外文书籍3000多册;提供、捐赠图书15000册,共建、捐建、自建公益性图书馆(室)3处,供读者免费借阅。
谈起未来的生活,刘瑞琦依然“斗志”满满,“我现在身体好得很,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我的愿望,就是把现有的图书馆越办越大,越办越好;此外,在更多的资源匮乏的地方开办图书馆,让更多喜欢读书的人能更方便地读书,造福更多人。”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文 强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