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义市威舍镇,一副被当地村民五代人珍藏多年的马鞍,如今成为了威舍红军长征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从“传家宝”到“镇馆之宝”,这副马鞍不仅是红军长征过兴义和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更承载了红军与当地百姓的深厚鱼水情。
在威舍红军长征陈列馆里,一副军用马鞍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虽然有些残破,但其细致的针脚、精美的印花、规范的配件等清晰可见。
据介绍,这副马鞍是威舍红军长征陈列馆200多件展品中最精致、最珍贵的一件藏品。
2022年威舍红军长征陈列馆落成之际,这副马鞍的收藏者余伦启老人把他们五代人珍藏多年的“传家宝”捐献给了陈列馆。
村民余伦启说:“我把马鞍交给政府保管,就是希望它能一代传一代地保存着。”
中央红军在贵州的征程,主要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四渡赤水出奇兵,二是兵临贵阳逼昆明。1935年4月16日至25日,中央红一、三、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在长征途中经过黔西南境内。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经过黔西南7个县中的3座县城、66个乡(镇)、300多个村,期间红军在黔西南境内进行了大小战斗16次。
红军长征过兴义,不仅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播下革命火种,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时,红军在余家一楼一底的瓦房里设立了临时电台指挥部,并在他们家埋锅做饭。余家人拿出自家的米,并杀猪待客。
1935年4月23日,贺子珍所在的干部休养连,随着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发哈村,这个时候威舍战斗正在打响,中央红军遭到敌机轰炸,贺子珍为掩护负伤的红军团长钟赤兵身负重伤,身中17块弹片,被紧急转移到余家小院抢救。
余伦启的爷爷余学书和父亲余兴培,在红军离开后发现了这副遗落的军用马鞍,他们洗净了上面的血迹,将其视为家族的宝贵财富,世代相传。几十年间,有不少文物收藏家出高价收购这幅马鞍,但余家人都坚决拒绝,并世代相传。
余伦启说:“我爷爷嘱咐了我父亲,说‘此物贵如金,传留后代人,有朝一日到,见物如见人’。”
2011年6月,余家这座百年小院被文保部门评定为兴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红军电台指挥部旧址”。2018年7月升级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威舍“红军村”已发展成AAA级景区,成为黔西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兴义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10万多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余伦启就在小院里向游客一遍一遍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当地百姓与红军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他还时常告诫子女,要铭记历史,感恩红军。(文/代仙羚 王霞 张懿 图/兴义融媒)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多彩贵州的“红色家底”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