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都和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有关,这个说法大家都知道了。
近些年又有个新说法、或者说新概念: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累积暴露量”有关。这就关系到我们降胆固醇治疗,需要了解一下。
“暴露”这个词,医学研究中经常用到。就是受试对象处于或接触到存在某种或多种因素的状态下或者环境中,看这些因素的影响。换到我们人体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暴露,就是处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状态之中。
胆固醇增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早在100多年前的1913年就被俄国的科学家团队研究发现了。这个发现就为动脉硬化的脂质浸润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那时开始,动脉粥样硬化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此后,就有不断地研究。到了1994年,用辛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的“4S”研究,首次证明了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危险、减少冠心病死亡率,并能够减少总死亡率和发生中风的风险。之后陆陆续续地有许多不同他汀药物降胆固醇的研究,都证实了降低胆固醇能够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
近些年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得冠心病、发生急性心梗,和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累积暴露量有关。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和持续的时间有关。人的一生中,血液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到一定的量,就会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短时间内累积得多,发病就早,反之就晚。不同的研究发现,累积暴露量达到5000左右,动脉粥样硬化开始进展;6000以上,发生首次心梗的风险增加,8000左右,就到了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阈值了。
累积暴露量如何计算?
用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百毫升的毫克数(mg/dl)乘以年龄。我们现在的血脂报告,单位是mmol/L,换算起来,1mmol/L≈38.5mg/dl(毫克/百毫升)。
如果“低密度”的胆固醇高,那就很快达到发病的累积剂量,就会早早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这还是单纯以血脂算,不算其他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因素。
比如,一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直在5.19mmol/L的水平,没有其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那他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将从20多岁开始,40岁左右就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而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3.24mmol/L,那发生心梗的年龄就可能在60多岁;如果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mmol/L左右,那可能百年之内都不会发生心肌梗死。
其实这个道理也好理解,水管里,水里的水垢、渣滓多了,就会附在管壁上,时间长了,水管就被堵住了。动脉血管呢?血液里过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上“长出”斑块,血管也就慢慢堵住了。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血脂里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长期高,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就快,血管就堵得快。
所以,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早期降低、并且长期控制在低水平,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要是还有其他危险因素或者已经得了心血管病或相关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那更是应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的低水平内了。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