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学榜文学评论上榜作品:赵顺宏《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12月2日,浙江文学榜(2021—2023)正式发布,共涵盖特别荣誉榜、长篇小说榜、中篇小说榜、短篇小说榜、诗歌榜、儿童文学榜、散文杂文榜、报告文学榜、文学评论榜、网络文学榜、文学翻译榜等十一张榜单。

浙江文学榜(2021—2023)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对浙江全省2021至2023年三年内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进行评审并发布,以鼓励浙江作家不断攀登文学高峰。浙江作家公号和潮新闻将持续对话上榜作者,带领读者了解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图片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

作品简介: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透视具体丰富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文章从对差序化与差异化的辩证理解出发,辨析和梳理乡村变革书写中的主体自觉、内在动力、意义生成等,以把握中国乡村变革的总趋势与内在脉络,寻求走出困惑、深刻理解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作品评语:

赵顺宏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对中国百年乡土文学进程展开了系统化梳理与历史思辨,与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同步,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波澜起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中国乡村的现代变革是中国现代化追求的一部分,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通性。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野对乡村变革的文学书写作整体性梳理,具有内在的贴切性与合理性。

文章统合历史与美学的双重观念,将重大时代历史主题与文学史宏观命题、典范性乡土文学作家作品相融汇,在文学研究中融入对现代中国的历史道路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展开了具有鲜明理论立场与学理关切的深入研究,理论视野宏阔,研究思路明晰,是中国文论话语创新的有力探索。

图片

赵顺宏

创作谈: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有关这代人的幸运近年来人们有种种议论。我的感受没有那么鲜明,但这其中有一点是我深感幸运的,那就是比较完整地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迄今为止)或者说现代化转变的全过程。

我见过乡村最古老的农作方式。牛耕田,镰收割。车(抽)水用水车,碾米(分离)用风斗。现在这些东西都在各地的民俗馆里,在那里见到它们我都忍不住要摩挲、比试一番。后来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八十年代后期,硕士我读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阶段我比较自然地以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主要的学习和研究方向,这无形中似乎也依仗着自己的一点可怜的乡土经验。但随之而来的现实变化,尤其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剧烈变迁,也确实促动着我的思考。记得新世纪伊始,入学读博之初,老师问我的研究趣向,我很清晰地说,我对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尤其是这一过程中农民内心经验的演变有很大的兴趣。这恐怕还说不上什么学术的自觉,但我已经感到有一个丰富的对象在吸引着我,鼓舞着我。

当然,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百年发展与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巨大,甚至是一种折返式的变化。这不仅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也是生动的现实过程,当然,还包含着与之相应的认知与观念问题。这样,对于一个研究者而言,要么就事论事地局限在不同的时间区段上,满足于最初 “看山是山”的祥和与宁静,否则,要穿越这不同的区段必将经历痛苦的探索、等待,甚至是煎熬。

据我的理解,对于乡土社会变迁的把握出现巨大的跨越和摆荡,主要源于认知中相关价值尺度,文化立场的把握。我们有时采取一种万事皆备于我的封闭态度,有时又陷入一种凡事不如人的悲观之境。不难看到,我们对于文明和文化的认知还相当浅表。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就现象而言具有古老的历史,但对于它们系统而深入的认知却是相当晚近的事情。欧洲的文化学研究自十九世纪下半期才开始崛起,其突出的标志就是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年)的出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文化体,这样一个带有鲜明乡土性格文化体的现代变迁,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显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前人的研究以及深刻的现实实践一再提醒着我,既要接通现代文明的视野,也要接通乡村农民真切的内心愿望;不能陷入一种隔岸观火的冷漠,也不能陷入一种故步自封的孤傲。经验反刍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炼,理论深化中争取能够接通照亮现实的光线。摸索中的推进是缓慢的,但摸索本身也带来一份体验的踏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