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都江堰
探寻“江源第一峰”——赵公山
李金蔚
说起都江堰你会想到什么?是素有“天下第一幽”的青城山还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千古第一堰”当然是享誉世界已久,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赵公山这个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赵公山。
赵公山地处都江堰市玉堂街道赵公山社区,古称丈人山、大面山,山体延绵十五公里,是为八百里青城第一峰,同时也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福地”之所在。至于大面山为何改名叫做赵公山,就不得不提起一个神秘的传说,传说道教护法元帅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在大面山不老泉边挖掘到一棵千年何首乌,服用之后就让自己脱胎换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是就白昼飞升成神仙了。
小说《封神演义》中虽未直接封赵公明为财神,但根据道教历史和民间传说,将赵公明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手下统帅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四位神仙,于是中国劳动人民将安居乐业、大吉大利的美好心愿寄托于此,从此中国民间才有了第一位正财神。而在赵公明的发源地大面山,为了纪念他,人们自发修建了赵公祖庙,至今仍香火不绝,同时,大面山也从此被改称为赵公山。
赵公祖庙
人们都说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而都江堰却知道,没有赵公山就没有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伟大的世界奇迹。岷江自高山发源,有东西两源,东源出自高度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出自高度4610米的朗架岭,总落差约为3560米,奔涌的河流沿着狭窄的河道冲击而下,却在途经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时温顺下来,江面一下子就开阔起来。
“千年雪岭栏边出,万里去涛座上浮。”这是陆游曾题于都江堰八角亭上的楹联,浩浩荡荡的岷江水从河道冲袭而出,拍打在赵公山巍峨的山体上,卸掉了冲劲,绕了一个弯,到了韩家坝一带,地势平缓了,江面也宽阔了。于是李冰借此因势利导修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从此一直为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发挥着灌溉、防洪泄灾作用,川蜀至此才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美誉。
赵公山日出
“一山担两景,三遗共一城”中的一山即赵公山,不光有水,同时散落在赵公山的点点文化遗存同样散发着文明的光辉。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王廪辛为消灭蜀族,派遣大军翻越秦岭,将古蜀第一个王国“蚕丛氏部落”打散,将蚕丛氏首领射杀。为逃避灾祸,一支残余的羌人队伍沿着滔滔的岷江,越过重重的山岭,一直到走出大山,在盆地边缘找到一个林木茂盛、物产丰富的地方暂时安顿下来,这个地方就是大面山,也即赵公山,这支队伍就是后来的柏灌氏部落,建立了古蜀第二个王国,而其核心就在赵公山腹地。
在赵公山庆云岭上的神仙符摩崖石刻可能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在赵公山庆云岭葫芦崖上,刻有高约一丈的巴蜀图语,村民称为“神仙符”,认为石符是一道辟邪的神符,镇守着都江堰,使都江堰两千余年来始终如一,镇守着赵公山,赵公山才能成为洞天福地。
“神仙符”摩崖石刻
直到2009年,专家学者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时期古蜀居民与彝人有着紧密联系,于是以此为线索,结合古西蜀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对这个神秘的石刻有了新的解释。专家们通过比较,从《滇川黔桂彝文字集》中找到了与图语形体结构极为相似的字例,译为“溢土幡”。这三个字连贯起来的大意为“镇压邪恶之山”或“诅咒洪水的地方”,而这也更符合历史原貌,印证了古蜀时期岷江洪水泛滥,神仙符摩崖石刻寄托了古蜀人在生死存亡中的美好愿望。
古蜀人在赵公山柏灌台上操练,金戈铁马的声音渐渐淡去了,蜀人畏之如虎的岷江水此时也温顺地滋润着成都平原这个天府之国。“来从井络直西路,上到江源第一峰。”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登临赵公山所作的诗句,作为江源第一峰的赵公山孕育了古蜀文化,至今仍为都江堰水利工程默默作着奉献。
如今在赵公山上还修建了赵公山森林康养绿道,历史和现代的水乳交融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康养绿道如同一道从水墨山水画中延伸出来的一道彩虹,跨越古老的时空,将赵公山与现代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赵公山森林康养绿道已然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