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或许,我们都应此原因感谢这部电影,它用一个漂亮的方式帮我们向庸常的、无力反抗的生活复了仇。
作者丨戴小蛮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何增荣
作家韩松落写过一句话,“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或许是出于这个缘故,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大胆推翻了原著黑暗的开头,遵循了爱情电影的惯例,开场于一个十分美好的场景之中。
在一片金黄的麦田,3个幼童在其中互相追逐,无忧无虑的笑容比阳光灿烂。2个女孩子,一个是安妮·波琳,一位是玛丽·波琳,另一位是她们的兄弟,乔治·波琳在他们的奔跑中故事开始。
相比原著这样的开头,电影版确实美好了不少:
“我听到一阵沉闷的鼓声。但我只能看到站在前面的夫人紧身胸衣上的束带,刑台被挡住了。进入这个宫廷一年多来,我参加过几百场庆典,但没有一次像这样。我往旁边挪了几步,伸长脖子,看到了那个被判刑的男人,在神父的陪同下缓缓地从塔中走到绿地上,那里搭着一个木头平台,断头台就在平台中央,刽子手单穿一件衬衣、戴着黑色头罩准备就绪。这不像是现实,更像是一出舞台剧。”
电影有意将这段故事呈现得绚丽动人,这点不仅从美好的开头,剧情也更戏剧化,毕竟电影是没有太长篇幅讲述完完整故事的,可能有人因此会忽略一个至今依旧如此的事实——当你通过爱情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似乎很多事便可以得到“正确“又“便捷”的解释:一切皆因爱情而发生,一切又因爱情幻灭而幻灭。这种解释只是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困惑的人们更容易理解这无解的世界。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对故事背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时,就会发现电影其实是将焦点缩小至一段特别时期的两位女性身上,在历史上这段时期恰恰几乎是由男性一手把控。
故事的起因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一直未能生出男性继承人,尤其是在产出一个死婴不久,她绝经了。而国王渴望男性继承人,因此,人人似乎看到了机会。
故事被影片开始的一句话诠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嫁女儿,来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
波琳家族把家族荣耀的寄托在大女儿安妮·波琳(娜塔莉·波特曼饰)的身上,她美丽聪明又野心勃勃,她和妹妹玛丽·波琳(斯嘉丽·约翰逊饰)一同在法国宫廷长大,这让她比传统的英国贵女更具有吸引力。应父亲威尔特伯爵托马斯·波琳的邀请,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光临了波琳家的庄园,如父亲和舅舅所愿,国王一眼看到了瞩目的安妮·波琳,安妮也深谙此道。他们在宴会上亲密交谈,愉快出去狩猎,但因安妮·波琳争出风头的缘故,国王意外坠马,这伤了国王高傲的自尊。在他养病的时候,玛丽被派来照顾他,不同于姐姐具有侵略性的美艳,新婚不久的玛丽更为恬淡温柔,仅仅半小时的交谈,她立刻抚平国王受伤的自尊心。
狩猎结束后,国王授意威尔特伯爵托马斯·波琳让玛丽进宫去做王后的侍女,王宫的侍女多半出身贵族,但大家都明白这一身份意味着,玛丽将成为国王的情妇。
本来满怀希望的安妮很愤怒,玛丽则非常震惊,她刚新婚,丈夫是国王的亲信,威廉·凯利,尽管是政治联姻,小夫妻还是很恩爱,他们憧憬日后一起过上田园生活,她更不能接受刚在上帝面前宣誓要与丈夫携手一生,转眼就要背弃承诺。但为了家族的利益,在父亲和舅舅的要求下,母亲与丈夫的默认与无奈,她还是与姐姐一同前往宫廷。
不过,玛丽很快爱上了国王,电影用短暂片段记录了他们如爱情般甜蜜的沟通。因为玛丽的受宠,家族人人都从中获益,父亲与舅舅手握权势,哥哥娶了贵族之女,丈夫威廉则升迁。
在原著小说中,玛丽先后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是女儿,这让国王和波琳家族都感到失望。女儿被送到乡下,冠上丈夫威廉的名字。而威廉看到玛丽因产下女儿受到冷遇时,他从嘲讽转为怜惜,认为“玛丽就像是一块被鸭子们分食的白面包。”
而当玛丽第二次怀孕时,国王已厌倦了她,此时安妮风头正劲,她劝说国王废黜了阿拉贡的凯瑟琳王后。在她的努力下,国王和凯瑟琳的婚姻被认定为“不合法”。这场漫长的离婚风波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影响愈演愈烈,亨利八世趁机和罗马教皇决裂,自己只手掌权,他处死了持反对态度的大法官和主教,把教会财产洗劫一空,最后流放了凯瑟琳王后,将安妮·波琳推上了王后的位置。
电影则将这一段缩短,让玛丽因怀孕而不得不卧床休养,而家族因担心其他女性占据国王的宠爱,将姐姐安妮迅速从法国宫廷召回。
电影中,被家族流放至法国的安妮回来时,是一个霸气的远景,这个重新再法国宫廷浸淫过的女人高傲骑在众人前列。是的,她回来复仇了。
如果用自然天给的本钱报仇,又无需经历卧薪尝胆式的隐忍与漫长,那可真是最为畅快的复仇。但同样,经历漫长的隐忍,遵从恬淡、正常的生活,何尝不也是一种复仇方式,或者说对个体而言,也是一种拯救。
从此时起,姐妹俩开始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此次归来的安妮,比以前更大胆更有手段。现在她要的绝不仅仅是情妇,她要成为王后。她用尽手段,亨利八世也对她神魂颠倒。
在姐姐安妮努力期间,玛丽生下了儿子,这并没有扭转她被抛弃的命运。
如果对故事的背景知之甚少,很多人会认为,《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是一个爱情故事,其实并不是爱情。
一部作品的有趣之处往往是通过人物的故事在感染观众的同时,也在窥视真实历史。《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看似是与亨利八世有关的爱情故事,背后却关乎英国国运,是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在宫中角力的结果,仅从个人角度而言,结局并不美好。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故事发生在都铎王朝期间,正是都铎王朝开启了英国从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在亨利八世之前,国王亨利七世奖励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并得到扶持。
而到了亨利八世的时代,第二任王后安妮·波琳一直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她曾是凯瑟琳的女官,曾去法国学习,天资聪颖,手腕高超,国王用7年的时间得到她,并为了能娶她为王后,发起了宗教改革,英国的天主教会在国王的带领下脱离罗马教廷,建立了由国家政权控制的,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却也在短短3年后亲手将她推上断头台。
如今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虽然出于私心,但作为英国伟大君主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波琳确实改变了整个英国,甚至欧洲政治面貌的导火索,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在她劝国王脱离不同意解除国王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关系的罗马教廷时,她面对着国内全民都忠贞的信仰,以及被欧洲君主称之为“Papa”的罗马教皇。但她利用自身魅力,一手促成了亨利八世改变了英格兰面貌,从而英国日趋独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原著作者是有着“英国王室历史小说女王”名号的菲利帕·格里高利,世界上的事情本身就充满荒诞和离奇,王室更是如此,她擅长窥视历史中个人的故事。
和小说相比,电影做了太多的删减和温情的处理,让故事成为一个简单的姐妹同时爱上国王的爱情故事,却也让一些情节变得单薄。小说中的安妮曾有过一段刻骨的爱情,高傲的她爱上一个地位超群的人,因为她不想输给自己的妹妹玛丽。却因门户不当对,这段爱情最终沦为家族政治的牺牲品,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这加剧了她对权势的渴望,进而促成了她内心盘旋野心,紧追着欲望的转变。
电影还将妹妹玛丽波琳变为一个纯真的傻白甜,但实际上原著里的她,又善良又虚荣,最初她是王后的最宠爱女侍从,她的丈夫前途无量,这些都是她暗自与姐姐安妮较劲的筹码。作为王后的侍从女官,她对王后有着非比寻常的敬重,因此在最开始她侍奉国王时带着些许不安,在沉迷爱情之时善良使得她患得患失。在遭遇爱情与亲情双重背叛时,她刚产下第二个孩子,虽然是国王期盼已久的儿子,却因国王与姐姐安妮热恋,自己被驱逐出宫,随后她敬重的凯瑟琳王后也被流放,她开始厌倦虚幻又冷漠的宫廷。
她从新视角来审视王后之位频繁更迭,得出结论——王后的宝座不会带来快乐。哥哥感叹她是整个家族最理智的人,尽管最后她选择嫁了一个无名氏,但她已超越了她所属的时代,甚至超越了当下这一时代很多女性。因为她有所顿悟,她明确自己一直以来,只是期待单纯的爱情和甜美圆满的家庭生活,就像她最初的向往“田园生活”,期待在某个庄园里,养着小孩,看看云飞日落,这也是社会变革背景之下最容易诞生的期待。
原著以行刑开始,又以行刑结束。
“站在他身后的行刑者把剑举高,再举高,举到晨光中。即便到这时,我依然看着水门等亨利出现。接着剑像一道闪电般劈下来,她的头脱离了身体,存在于我和另一个波琳女孩的漫长较量结束了。"
欲望的尽头就是断头台,无论是为了得到宠爱、权势或其他,波琳家族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却还是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从父亲托马斯·波琳,到安妮·波琳、玛丽·波琳,再到她们的表妹凯瑟琳·霍华德(也就是亨利八世的第五任王后,被已受到惩罚的波琳家族当做希望送入宫廷,结局与表姐安妮一样,亦被处死)
电影中反复呈现的字母B的项链,直到安妮上断头台那一刻才摘下。这串项链代表了波琳家族的荣誉和欲望一直戴在安妮的脖子上,直到被砍头前,才被她的颤抖双手解下。
电影最后,失去国王的爱情的玛丽·波琳因她的善良与无欲赢得了国王的尊重,她带着安妮之女,未来的伊丽莎白一世离开了宫廷,回归田园。而电影最后一幕恰好呼应了开端,两个女孩与一个男孩快乐的穿越过树林奔跑在草地上。
在这里,似乎演示着一种玛丽式的理想化生活状态,看似圆满的结局也掩盖了世事的荒谬和离奇惊叹,但欲望从未停止,否则便没有了轮回。
“两个波琳的故事告一段落,但是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一刻,会再次逆流而上,回到宫廷与权欲之中。他们一半是波琳,一半是都铎。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结合,没人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
也许玛丽不知道答案,但如今,我们可以从已知历史中找到答案,安妮和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成为了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王。而玛丽和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凯利则供职于他的女王表妹,成为宫中最重要的顾问和朝臣。
一部作品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故事,却能让观众们觉得精彩,觉得震撼,是因为它本身集中着世人渴望的戏剧快感,向庸常生活复仇的快感。
为了让《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更似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尤其对于无法承受历史沉重的观众而言,用一种逃避性的电影方式来消解真实历史的悲剧性那是最好的梦了。比如,大概是为了匹配绚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主演们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两个波琳家的女孩分别由娜塔莉·波特曼和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男主角是演过《星际迷航》的艾瑞克·巴纳,就配角都是卷福、小雀斑、加菲……如今,任谁也无法在一部电影里集齐这些演员了。
演员们身着精致的、贴合时代的服装也可看出制作方的用心。事实上,在仅仅两千万英镑的预算下,他们把奢华的宫廷服饰,时代建筑以及宫廷生活还原到了极致。
优质的电影,除了在画面与服装外,在声音上也用足功夫。电影中每个人物的口音完美再现都铎王朝的时代特征。男性的声音低沉有力,而两个不同性格的波琳姐妹的说话语速都有着明显的性格特征,或高音的清脆,或低音的浑厚,而安妮与亨利八世初见时一起围猎这场戏中,据说当时剧组没有经费去拍摄真正围猎场面,却用声音来营造了出猎的氛围,不仅如此,也用声音交代了剧情,出猎之前广场上人声鼎沸,马嘶鹰啸犬吠滚动的车轮,远近清晰可辨,亨利八世在混乱中轻声调情,而安妮的豪放回应也丝毫不受背景音的影响。
或许,我们都应此原因感谢这部电影,它用一个漂亮的方式帮我们向庸常的、无力反抗的生活复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