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项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各地器官移植中心迄今为止临床开展'无缺血'肝移植300例。”12月21日,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2024生命科学大会在广州白云宾馆举行。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教授何晓顺作题为《器官医学实践与末来》的学术报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器官移植已进入2.0时代,“无缺血”器官移植已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并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欧美多家移植中心已应用新技术
器官医学,是指基于离体器官养护技术平台,在器官层面上精准开展医学研究及治疗。同时还担任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器官捐献研究所所长的何晓顺教授,作为“世界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术”完成者,结合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器官医学最新的六大研究探索方向。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是在不中断器官血流的状态下完成移植过程。目前在国内已经是一个常规技术。运用新技术之后,器官移植带来了哪些好处?何晓顺以肝移植举例说,从疗效来看,以前肝移植一年生存率大概是90%,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好的成绩,运用器官移植新技术后,一年生存率提高9.8%,达99.8%,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另外,术后患者并发症明显下降,病人康复时间缩短,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美国移植杂志》发表评论认为“无缺血”器官移植是“器官移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目前,“无缺血”器官移植术已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并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何晓顺教授透露,“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在欧美知名医疗机构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美国梅奥医疗诊所今年做了该国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术,意大利做了该国首例的“无缺血”肝脏移植,俄罗斯上个月做了两例“无缺血”的肝移植。
肠癌类器官成“替身”为患者试药
会上,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吴小剑在题为《基于PB级大数据的中国人群肠癌数字图谱构建及临床诊疗的个性化策略》的学术报告中提到,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提供的数据,我国结直肠癌年死亡例数约24万,是全国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四的恶性肿瘤。
2018年,他们团队牵头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参与了ICGC-ARGO结直肠癌项目,在多模态数字化肠癌临床资源、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分子图谱、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突变图谱、中国人群肠癌的复杂变异图谱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究。
据了解,针对早诊率低、70%药物治疗不佳的现状,研究团队利用肠癌类器官作为“替身”为患者“试药”,实现结直肠癌精准治疗。基于类器官的肠癌药敏分型,为肠癌类器官,建立全面的类器官药敏检测平台、肠癌类器官自动化工作站,精准化、标准化,减少人为误差,低通量与高通量兼顾,全过程自动化、AI化,实现从组织处理到药敏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
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数智医学讲堂发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陈彩蓉作题为《干细胞与外泌体的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庄一强作题为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解读。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州泰和肿瘤医院朱伶群主治医师作题为《质子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我国把生命科学作为一个产业还不到20年的时间,真正飞速发展也不过是10年以内的事情。我国健康产业仅占GDP总量的4%至5%,与发达国家的15%相比仍处于起点,仍然是蓝色的海洋,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会上,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数智医学讲堂同时发布。数智医学讲堂,重点打造医学专家数字分身教学视频,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高端平台,更好地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主办、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大会围绕“生命科学新格局、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开学术研讨,探讨生命科技与AI融合,加速重构,激发新动力。大会汇聚了省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剖析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与未来走向,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共同推动生命科学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文、图 | 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科记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