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王建玲 汪珊英 叶玉回
小流域治理带来了什么?
10万亩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良田,一个荆楚粮仓呼之欲出,乡村振兴底气十足。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武汉市新洲区采访了解到,该区小流域治理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尝到甜头的村民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从点到面,全面提速,已经从一个街镇拓展到全域。
多只手“攥指成拳”
小流域以区为治理单位扩面升级
隆冬时节,机械轰鸣,车辆穿梭。筑河坝、挖淤泥、通河渠、建泵站,新洲小流域治理工程全域开花。
新洲从大别山余脉向平原演变,地势起伏多变,异常复杂。河湖密布,但旱涝不均,各个治理单元的痛点也各不相同。为此,新洲区确定全局视野,以水系为络脉,一盘棋思路,综合推进水、土、农、林等共同治理。
小流域治理,最初的试点只有土河上游10平方公里,效果凸显后,新洲区将治理范围推广至全境600余平方公里,从一个部门牵头提标为区委区政府综合统筹规划,从短期方案变成三年行动方案,与治理有关的生态、发改、农业农村、规划、水务等10余个部门“攥指成拳”。
新洲区发改局负责人介绍,小流域治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过去,由于缺乏联动协调配合机制,跨界河流治理成为“老大难”。眼下,新洲区在充分尊重各街镇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扩面提质,建设现代水网体系。不少河流,上游季节性缺水,但下游部分河段又有防洪压力,现在系统谋划,疏经通脉,再辅之以全域水利调度工程,彻底解决水资源不均衡的痛点。
从土河起步,道观河、三庙河、沙河、少潭河等纷纷入列,同频共振,武汉市首个以区为单位的小流域全覆盖治理样本呼之欲出。
撂荒地成为香饽饽
种粮大户纷纷来“抢”田
水是农业的命脉,小流域治理带来的不仅是一方平安,更是金灿灿的粮食。
“听说旱包子变成历史,我们从钟祥赶到新洲,一口气流转7000亩土地种水稻和油菜。”12月15日,新洲区潘塘街,湖北勤发种植合作社的股东们正忙着为来年春耕准备种子和肥料,10余台大型农机蓄势待发。
闻讯赶来的武汉夯实农业公司流转2600亩撂荒地,湖北裕金农农业合作社一口气流转1.3万亩田地。一股“抢”田旋风正在新洲刮起。
“小流域连接着一方水土,照应着一方百姓。”新洲区区长舒基园介绍,在小流域治理中,新洲区将农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选项。这一思路得到了广大农户欢迎,纷纷扛起锄头,投身行动,成为小流域治理的坚定拥护者。
在率先试点的潘塘街叶家里,记者看到,作为土河水系治理的中枢,一座中型泵站已基本成型。每年干旱之季,利用泵站,将土河河水从地势较低的水域抽入最高点,然后沿着地势,从高到低,流向四通八达的干渠,最终抵达千家万户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滋养每一寸田地。
“过去因为缺水,收成有一茬没一茬,很多乡亲痛别耕地外出打工。”潘塘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杭说,眼下,尝到甜头的农民们争相回乡,参加沟渠的清淤劳动,挖出的大量肥沃河泥堆积入田,成为上好的肥料,“沉睡田”被彻底唤醒,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流转租金也水涨船高。
好山好水出好粮。荃银、北大荒等全国粮食龙头企业对土河沿岸的土壤进行了多次化验,这里不含重金属,生态与小气候俱佳,土质肥沃,非常适合播种香稻等优质水稻。
目前,这两家龙头正与新洲农投平台合作,统一技术、统一种子、统一回收,统一品牌和销售,将小田归并成大田,彻底解决谁来种田和大规模科技种田的难题。新洲区复制这一模式,在全区推广建设10万亩优质高产水稻制种与示范种植区。
好山好水变聚宝盆
一街一品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由水改入手,新洲区全面布局,对乡村环境进行深度治理。如今,水清岸绿,水鸟蹁跹,白鹭成为“常客”,河里的鱼也多了起来。古老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水质监测站的最新数据,大部分河流已跻身水质较好的阵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新洲分局局长张涛介绍。
“一到这就闻到了满街的香味,真鲜!”冬日的汪集街,吸引上千名游客前来品尝鸡汤。汪集鸡汤是汪集街道的传统特色美食。当地以优质水源为原料,倾力发展壮大汤食产业,规划120亩,总投资2.3亿元的汪集汤食文化产业园已开工,带动2万土鸡养殖户链上产业链。
三店街宋寨村,5000亩的桃园里,桃农们正忙着采摘、晾晒、分拣桃胶。优质水源培育出的桃胶富含胶质蛋白和纤维,养颜健体,被称为“土燕窝”,深受女性欢迎。新洲区从这个小切口发力,培育桃胶产业,基地日加工桃胶达8000斤左右,通过电商平台出口到新加坡、尼泊尔等国家。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新洲区正努力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打造成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
查看原图 2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