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古墓出土丝绸和中国式样古币!专家:研究结果可能超乎想象

全文2585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完成发掘工作,出土大量文物,包括丝绸残片、汉式铜镜等。

02丝绸残片主要集中在墓主人胫骨附近,呈现出裤腿形状,这是时隔近40年后该遗址再次发现丝绸。

03除此之外,墓葬中出土数枚铜钱,其中一枚带有绳子绑缚痕迹,揭示出古代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04蒙扎铁佩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北岸峭壁上,是一处墓葬群,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

05目前,蒙扎铁佩遗址出土的丝绸、圆形方孔钱等文物已提取到实验室,正在进行室内精细化发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中心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已于近期完成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的发掘工作,现场共发现6座墓葬、2座建筑,出土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有望帮助考古专家揭开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多重历史隐秘。

 

丝绸残片

汉式铜镜等大量文物出土

躬身匍匐在狭窄的墓穴内,左手持灯照明、右手紧握毛刷轻扫,当考古队员一点点拂去泥土后,一块丝绸残片最终显露出来。

图片

为了保留住更多的历史信息,考古队员在现场只提取了两小片,小的不足5厘米,大的约为7厘米。历经千余年,致密的平纹编织结构仍清晰可见。这也是时隔近40年后,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乃至遗址所在的费尔干纳盆地再次发现丝绸。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 刘涛:发现的丝绸主要集中在墓主人胫骨附近,还能看出来是像裤腿一样的形状。上一次发掘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过丝绸,研究表明是中国产的丝绸。我们中国人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发现了中国产的丝绸,让我们整个工作的意义也变得不一样了。当然这次发现的丝绸,还需要深入研究。

图片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考古队员在墓葬中发现数枚铜钱,均为零散分布。其中一枚虽然锈蚀严重,以至于暂时无法判断有没有文字,但仍能看出是古代中国式的圆形方孔钱

图片

更让考古专家倍感诧异的,是这枚铜钱保留着两处绳子绑缚痕迹,在专家看来,恰是这一微小的现象,揭示出古代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历史。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 刘涛:墓主人把它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作为一个装饰品。可能日常他也是这么佩戴的,死后按照日常使用习惯把它随葬了。这已经超越了货币流通的价值,变成了一种文化上的高度认可。

图片

从2012年开始,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尤其在费尔干纳盆地南部的明铁佩古城遗址,发现了大量中国汉代文物,显示出该区域存在频繁的货物流通和商贸往来。

而本次发掘的蒙扎铁佩遗址位于盆地的西北角,依据1986年考古研究,其时代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 刘涛:我们中国式的圆形方孔钱,不管是不是我们中国原产的,可以肯定的是,它直接受到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影响而产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单纯的物品流通和传播,而是直接体现出我们中华文化在这个区域的影响。

图片

目前,蒙扎铁佩遗址出土的丝绸、圆形方孔钱等文物已提取到实验室,正在进行室内精细化发掘。隐含在这些文物背后的诸多历史谜团,有望在2025年逐步揭开。

 

相异也相似 墓葬形式藏迷

本次联合考古从今年9月开始,中国有十余位考古专家参与其中。遗址中原本并不醒目的墓葬形式,得益于中国考古力量的加入,有望解读出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

不同于古代中国常见的棺椁,中乌联合考古队本次发掘的蒙扎铁佩遗址6座墓葬,采用芦苇这一形式。它用芦苇秆进行编织,捆扎成束后再进行编缀,包裹木头作为筋骨。专家介绍,蒙扎铁佩遗址紧邻锡尔河,水生植物较多,就地取材制作的芦苇棺,极具当地特色。

图片

独特的芦苇棺让考古专家感到陌生,而墓葬结构却与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存在相似性。6座墓葬由墓道、土坯封门和洞室三部分组成,其中一座大型的,墓室东西宽3米,南北进深近4米,高近2米,顶部略呈拱形,在墓道和洞室之间还有两级台阶,台阶顶部有土坯垒砌的封门。

图片

洞室墓,始于战国中期,盛行于汉代,先由地面向下挖一墓道,墓道底部或近底部处横掏出土洞作为墓室,葬入后用土封填墓门和墓道。中乌联合考古队的中方执行领队刘涛,还是国内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负责人。

图片

由于蒙扎铁佩遗址和汉魏洛阳城遗址均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合,以及墓葬形式的相似性,引导着考古专家将研究指向更为深邃的课题。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 刘涛:考虑到秦汉之后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是不是这种文化因素是从中国带过去的?这群人的族属和中国文献记载的哪部分人群能对应上?和我们历史上记载的哪些事件能对应上?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图片

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中亚人员往来不绝:

  • 东晋法显由陆路赴天竺就是其中一例;
  • 北魏《洛阳伽蓝记》也留下“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的历史记载;
  • 甚至中亚重要的河流锡尔河按照当地读音,被中国史家命名。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 刘涛:这些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和古DNA研究,我们把中国考古学现在能想到的各种技术手段,都在这批材料上进行施展。测年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没法想象的广阔前景。

 

中国参与 发现中亚千年历史

自古以来,中亚常被称为“文明的十字路口”,也是国际考古大显身手的热土。中国考古团队参与到蒙扎铁佩遗址的发掘,让尘封的丝绸之路隐秘信息再次现身。

本次蒙扎铁佩遗址考古发掘,数量最多的文物是串珠,截至目前已发现1300多枚,以光玉髓、水晶、青金石、绿松石、玛瑙、玻璃制作而成。个头大小不一,大的直径有4厘米,最小的直径约2、3毫米。在考古专家看来,这些串珠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该区域古代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 刘涛:这个遗址现在的名字叫蒙扎铁佩。铁佩在突厥语里头是“高台”的意思,蒙扎就是“串珠”。所以说这个遗址的名称就是“串珠台地”的意思。

图片

蒙扎铁佩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北岸峭壁上,是一处墓葬群;从地理地貌角度看,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抵达的大宛国就在这一盆地。

图片

大宛国以汗血马、葡萄酒、苜蓿草闻名于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单列一章《大宛列传》,也以这一古国为坐标来定位周边其他国家。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路线,其中北线与中线汇合于费尔干纳盆地。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 刘涛:这个区域是和中国最邻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而且和中国的联系和交往也是最多的。我们这个中亚考古当时选在乌兹别克斯坦,是要探索费尔干纳盆地古代文化、古代文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作出我们自己的一些贡献。

图片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联合考古队,至今已对盆地的明铁佩遗址进行了7次考古发掘,发现古城拥有内城、外城两重城垣结构,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刷新了其历史定位,成为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最大规模也是中国考古学者在境外开展的最大规模发掘项目

2023年,中乌联合考古队,还对盆地东北角的埃拉坦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通常认为,埃拉坦遗址年代上属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队长 刘涛:这3个遗址在盆地里是个三角形的排列,以点带面。而且年代上从埃拉坦,到明铁佩,到蒙扎铁佩,这个年代序列也比较完整,能构建出来整个盆地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大概1000年左右的文化面貌。

(总台央视记者 艾达 张立雷 杨雍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