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被“梗”吃掉的文字
纪洛瑶|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高一(2)班
指导教师|柴云凡
“yyds”“awsl”这些看似毫无规律的字母,如果不上网了解,你绝对不知道它是表达赞美的网络用语。据某媒体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仅有0.91%的被调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
“玩梗”是指使用或创造具有特定含义的网络用语、表情包、图片、视频等,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情感、态度或观点。这种现象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让人们能快速拉近距离,但“过度玩梗”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
部分玩梗,使梗脱离最开始的传播语境,衍生出新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汉字,如“耗子尾汁”是指“好自为之”,“雨女无瓜”是指“与你无关”。而且,在网络炒作下,一些青少年将玩梗当做潮流,不知道梗背后的含义和适用的场合。网络上有人晒出学生的期末试卷,在回答语文题目中,将“谢谢”写作“栓Q”,“厉害”写作“666”。甚至有恶劣者会因为同学的名字和梗的关联起外号,这是一种隐形的伤害。由此可见,这不仅容易影响大众对汉字的准确认知,不利于汉字的传承,长此以往,还会扭曲青少年的认知。
更令人揪心的问题是,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许多年轻人似乎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万物皆可“绝绝子”,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只会打出“这不就是我吗”、“哈哈哈”。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人们把梗当成现成的外套,渐渐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给想法穿上“衣裳”的能力。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中国引以为傲的文字魅力好像渐渐淡化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拯救被“梗”吃掉的文字呢?
其一,杜绝烂梗的创作和传播。网络博主要自发传播一些正能量高质量内容,不玩烂梗博眼球。作为网民,我们也应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对待网言网语,秉承开放的心态,要反对烂梗,反对乌烟瘴气的网络表达。欢迎那些充满机趣、活泼生动的网言网语,但对恶俗烂梗、污秽表达必须坚决说不。净网,需要网络博主和网民的共同努力。
其二,杜绝依赖“梗”来代替语言表达。正如哲学家海格所说:“语言不是工具,文字不只是说出写出来的话,是一种受思维支配,有活跃性,需要保持训练才能自如表达的东西。”年轻人必须有意识地跳出一味套用的思维惯性,解除对网络用语、表情包的依赖,训练自身主动思考去生成语言和文字能力,养成把想法写成文字的习惯。
玩梗这个问题看似不起眼,背后却反映着学生跟风、网红博眼球炒作、当代年轻人“文字失语”这些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正确的判断能力,理智地看待网络热梗,更要肩负起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责任,去拯救被“梗”吃掉的文字,让更多人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