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营那天早上,炊事员马冠杰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边用筷子夹着饺子喂进我嘴里,一边说:“班长,这是你教我包的饺子,多吃几个。”
一下子,眼泪就涌出我的眼眶。马冠杰是我挑到炊事班的,可以算是我的“关门弟子”。几天前,为了让全营的退伍老兵离队时能吃上一口饺子,马冠杰和炊事班的战友加班加点包好了饺子。
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16年前,父母把我送上火车,一个劲地叮嘱我到部队要好好干。我戴着大红花来到军营,刚下车新兵班长就一把接过我们的行李,副班长带着我们到食堂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面。那碗面的味道,特别香。
然而,那时的我从没想过,我的军旅生涯,会和三尺灶台打交道,面和饺子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主角”。
入伍离家时,不少亲戚“提醒”我:“到了部队可别到炊事班,不然立功轮不到你。”新训期间,我在训练场上拼尽全力,可因为天资平平,一个动作要练很多遍,班长也常常给我“加餐”。好在,我还是如愿分到战斗班排。走上高炮炮手岗位,经过几年的历练,我成了营里的尖子,不仅入了党,还当了班长。
2011年底的一天,营长找到我:“李照辉,你干工作能吃苦有拼劲,敢不敢到炊事班挑战一下?”我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教导员在一旁接过话茬:“炊事员也是战斗员,只是战位不同,都是为打仗服务的……”
看着两位营主官信任的眼神,我明白这是组织对我的认可和期冀。那一刻,那句我写在入党申请书里的话浮现在脑海:我是组织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我把床铺搬进炊事班,紧接着被送去参加炊事员专业培训。虽然思想上做好了准备,可起初我还是很不适应。和面、择菜、切墩儿……相比在训练场上“操枪弄炮”,每天围着锅台转,让我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孰料,两位营主官隔三差五打来电话给我加油鼓劲,反倒让我很不好意思,打退堂鼓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了。
“熬”过3个月,我拿到中级厨师证。持证上岗,让我有了信心,也开始接受“战位”的转变。回到营队,我跟着老炊事员廖理均边干边学,在“洗、切、炒、蒸”的周而复始中,磨砺一颗想早日成为“炊事精兵”的心。
红烧肉是廖班长的拿手菜,也是深受战友们喜爱的一道“硬菜”。我缠着廖班长教我,他说做红烧肉要经过选料、改刀、焯水、上色、焖煮等好几道工序,其中最难的就是上色。果然,我就经常熬不好糖色,要么就是火候不够没上色,要么就是熬过了发苦。
廖班长安慰我:“做菜要胆大,更要心细。”在他手把手传授下,我逐渐掌握了这道菜的诀窍,在“菜品点评栏”屡屡获得大家的好评。为了提升厨艺,我买来书籍研究全国各地的菜系,通过网络学习数十种菜品的做法,还利用休假时间自费报班学习蛋糕、泡芙、饼干等烘焙技能。看着结束训练的战友们吃得满口香,我越发咂摸出那句话的含义:餐桌连着官兵的幸福指数,连着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只有让战友吃得好,才能让大家练得强。
部队有句老话,“好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保障官兵一日三餐,暖了他们的胃,还要暖了他们的心。我的电脑里存着一份全营官兵的生日表。每当有新兵入伍,我会第一时间把表格进行更新。每次有战友过生日,我会为他们做一碗长寿面,端上一个小蛋糕。这些年,我还收集了15本“意见簿”,上面记录着全营官兵的饮食喜好、愿望清单和意见建议。当然,这也是我厨艺精进的“加油站”。
有人说,炊事员有“三苦”:一是条件苦,天天面对烟熏火燎;二是工作苦,加班钻研新菜品;三是训练苦,下得了厨房也要上得了战场。我深知,炊事班人少事多,炊事员需要掌握的技能、履行的职责很多,但身为军人,无论在哪个岗位,首先都应该是战斗员。
一年365天,每天都是炊事员的“战斗日”。上了训练场、驻训场、演训场,我们作为战斗员,也要适应战场需求提升遂行战时任务的本领。有一年,我在训练中脚部意外受伤,恰逢营队要赴西北戈壁参加一次演训任务。听说自己被列入留守名单,我立刻找到营长请战:“平时你总告诉大家要轻伤不下火线,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看我一再坚持,营长点了头。
奔赴演训场,酷暑难耐,风沙四起。打地钉、搭帐篷……费了好大劲把炊事保障点开设好,我立即召开班务会,一边根据训练量和任务量调整食谱,一边根据任务修改伴随机动保障方案。我们按照地图标识,绕开“敌”巡逻区,一次次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演训任务结束后,我荣立三等功。
“当兵的滋味”情深意长。前不久,在旅队组织的退役仪式上,主持人问我军旅路上有没有什么遗憾。我想说,穿上军装,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李宝、彭凤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