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方志《临汀志》里有一条记载说:“三圣妃宫在长汀县南富文坊。及潮州祖庙(汪按,此句语意不全,疑有脱落)灵惠助顺显卫英烈侯博极妃,昭赐协助灵应慧佑妃,昭惠协济灵顺惠助妃。嘉熙间创,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祷焉。”这里所记“灵惠助顺显卫英烈侯博极妃”即妈祖,是妈祖的封号“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等的综合;“运盐纲”即运盐船队,每纲10船、每船10箩。唐、宋称运送大宗货物的团队为“纲”,如《水浒传》里的“花石纲”“生辰纲”。这条记载说明,宋代已有“海神落户山区”的故事、海神妈祖信仰播迁至于闽西山区的情况。
图源:网络
福建内河航运开发颇早,入唐以后即进入全面推进的时期。福建内河航道颇多险阻,《福建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年版)记;“福建内河各水系上游地段,多狭谷险滩,水流湍急,怪石横亘,破舟沉船屡有所闻。就四大水系而言,闽江的沙溪、富屯溪、建溪及剑溪计有410滩,九龙江西、北溪23滩,晋江东溪21滩、西溪8滩,汀江长汀至峰市共69滩。这些记载,虽非确数,但已窥见内河航道险滩的密布程度。”以汀江为例,汀江河道险阻,过往舟人有“纸船铁艄公”之说。汀江在上杭境内就有龙滩(又名龙口滩)、乌鸽颈滩、濯滩、白石滩、栖禾滩、目忌滩、七里滩、大磴滩、小磴滩、锅峰滩、三潭滩、伯公滩、上埔滩、下兰滩、乌虎滩、岐滩、拖船滩、上徐滩、下徐滩、碧钩滩、大沽滩、长峰滩、新峰滩、南蛇滩等险滩30余处。在永定境内亦有穿针滩、虎跳滩、猪妈滩、棉花滩、吊滩等险滩9处。其中,穿针滩“河道狭窄,仅能容一船而下,水流急而快,因此,舟船到此,不得有半点偏倚,驶船形状,俨若穿针。继而有马寨滩、小池滩、摺滩等等。尤以摺滩为险,航道多摺,弯弯曲曲,浪滚层垒,水势所往,忽东忽西,船只通过有如游龙戏水”,吊滩“滩陡石多,波涛汹涌,船只逆航,全靠绳索拖引而上,顺航亦无法驾楫,全靠绳索吊控,随流缓放出滩”,大沽滩“是汀江难度最大的险滩。滩窄水急,乱石张牙,船只过滩,经常触石而沉,因此船工过滩时无不全神贯注,奋力拼搏,非航道熟悉、技术高强的船工,很难保证行驶安全。旧有‘铁艄公’之谚语,就是人们对机智勇敢、操作熟练的船工们的赞颂和高度评价”(《汀江险滩》,载《上杭文史资料》第2辑)。
为祈求航运安全,人们在内河各险滩沿岸建庙奉祀各种被认为有“纲运之护”功能的神明。海神妈祖最初也是作为有“纲运之护”功能的神明,被引进而“落户山区”的。“落户山区”后,妈祖的功能很快被放大。一是由“四海”护航的海神成为“四海江湖著大功”的水神。建于1543年、规模宏大的永定西陂天后宫内的彩绘诗幅有句日:“维神显圣寄斯宫,四海江湖著大功”;二是由“纲运之护”即航运保护神,成为多功能的民生保护神。武平县“香火最盛“的太平山天后庙(民国《武平县志》于“天妃庙”条下谓:“惟太平山香火最盛”)。建庙的缘起是妈祖在当地显灵扑救山火的传说。庙有楹联曰:“德参天保赤不须人祷人祷如祷随人祷应赛高堂,慈于圣通神能藉地灵地灵益灵万古灵昭稽上世”。庙中所备诗签28支,无一为“航运安全”之事而备。从武平太平山妈祖庙之建庙传说、楹联和诗签看,主航海或航运安全的妈祖,主要功能已转为扑救山火、保赤护婴、保境安民等。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