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50集:清代百科全书式学者 李调元(下)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图片
图片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图片

第50集:清代百科全书式学者 

李调元(下)
图片

李调元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博学多才的李调元,为推动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承,对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还很接地气,对民间文化的保存、发展、传播、推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就带大家了解“清代百科全书式学者”李调元与川菜、川剧等的渊源。

你知道吗?川菜成为我国的八大菜系之一,李调元功不可没。

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在宦游江南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江浙一带的烹饪资料,李调元便将父亲的手稿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在广东、京都等地了解到的烹饪方法和他对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编写成一本专谈饮食文化的《醒园录》。《醒园录》分为上下两卷,记载了菜肴39种、酿酒调味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腌渍食品25种、饮料4种以及食品保藏方法5种。涵盖了荤菜、糕点、蔬菜、酱菜、饮品、乳品、蛋品的制作方法。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江浙菜式,但也不乏四川风味,有的菜式至今都颇得川人喜爱,比如“风板鸭法”“酱豆腐乳法”“做水豆豉法”等等。

一本《醒园录》,让今人得以品味到“舌尖上的清朝”。它也被广泛认为是四川有史以来的首部饮食菜肴专著,也正因为李调元的系统梳理,川菜才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学界有将之尊为“川菜之父”的说法。

除了川菜的创新发展之外,李调元还注重通过饮食来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倡饮食应遵循礼仪规范、孝老爱亲。

【同期声: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教授 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川:李调元和李化楠两父子,在饮食文化中也特别注重传统文化,他们认为饮食不光是享受,更多的是,要通过饮食文化来孝敬长辈,传递的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精髓。】

李调元是美食家,还是当之无愧的戏剧家。他提出:“戏曲应该合乎人情”,即更多反映民情,更多以人民为本;“应该各自成体”,不要过于公式化,要有创新精神。进入仕途后,李调元曾在北京、广东等地有过为官经历,他用心了解当地戏剧的发展,并把元人杂剧、明清的一批传奇剧本移植、改编成川剧,带回四川。回乡后,他办起了川剧伶班,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们排练。历史有记载,李调元和他的戏班子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巡回演出,叫好又叫座。李调元还编写了不少川剧剧本,《芙奴传》《花田错》《春秋配》等剧本,至今都是川剧的经典。

李调元还是一位楹联高手和沉香研究专家。

据传,乾隆年间中进士后,时任广东学政不久的李调元,和当地的文人墨客相约郊游。他们漫步至一片山崖之下,只见崖壁上刻着“半边上”三个大字,崖下路旁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了一行字: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同行的人解释说,这背后藏着一个故事:相传宋朝时,大文豪苏东坡学士与黄山谷、佛印禅师同游此地。佛印禅师给苏东坡出了个上联,苏东坡一时对不上来,便请黄山谷将上联刻于碑上,以示自仰,同时也有求下联的意思。听到这里,李调元嘴角微扬,笑道:“其实,苏学士早已在心中对好了下联。”众人闻言,皆是一脸茫然。李调元继续说道:“苏学士特意请黄山谷书写并刻碑于此,正是为了暗示下联,此乃‘意对’也。”言罢,他挥毫泼墨,写出下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看后,连声赞叹。

正是因为担任广东任学政的经历,李调元对广东的文化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写的《南越笔记》,仔细记载了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物产、矿产、风俗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笔记对沉香产业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记载,即便时至今日,广东等地研究沉香的学者们仍时常引用《南越笔记》中的相关说法。比如在《南越笔记》中,李调元对沉香的产地现状、习性、特点以及广东香、东莞香、海南香、东南亚各个国家所产香的各种区别等都做了较多的研究以及记录。他还将海南沉香分为沉”“栈”和“黄熟香”三品,这三品的名称现在都还被广泛地使用于沉香贸易之中。

李调元的一生,是追求学问、传承文化的一生。尽管他的涉猎范围广博而庞杂,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对研究的每一项领域始终一丝不苟,都获得了可见的成果。可以说,李调元这个被时代挑中的“文化托命人”,不辱使命。


往期推荐

50.【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50集:清代百科全书式学者 李调元(下)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文案编辑:兰  馨   

录音制作:葵  葵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图片
图片